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今日大年初一,小编为大家推荐15部史学经典,愿读者朋友们新年里好书常伴。
《古代神话与民族》
丁山 著
如何理解史前时代帝王世系?
关注中国上古史中的重要问题:
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九州方位等
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童书业 著
就专著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代替建国前出版的童书业《春秋史》这一部书。《春秋史》是一部将正史体裁、纪年体、纪事体、政书及会要体、考杂体等体裁写作之长融会而创作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体裁。作者将深奥复杂的考证化为通俗浅显的白话文,甚至将古文古诗也译作白话文。其学术价值一直受到学界的赞赏。从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秦汉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断代史论著中最值得推崇的一部。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再版。本书将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既做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细的阐释。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分许多章节做了细致的论述。《汉书窥管》是“汉圣”杨树达先生的代表作,是《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 本书体例依照《汉书》篇目,以《汉书》疑难章句为纲,先录儒先成说,再作按语。全书覆盖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等多个学术分支。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东汉的选举是以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本书所收文章,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和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问题,从中可考察这一时期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演变规律。本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例如:对黄巢大起义研究的贡献、关于陈子昂在唐文化改革中地位的卓见、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其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清代通史》(全十册)系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萧一山先生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文笔流畅,史料详备。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国史大纲》成书于艰苦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钱穆先生的忧患之情。该书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全书考察了自夏商周到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作者举重若轻,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并在行文中阐述自己的见解,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本书虽属未完之作,但却广受赞誉。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不凡的学术功力和深刻史观。《中国史纲》一二卷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原计划写作一部八卷本的中国通史,仅完成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第二卷《秦汉史》。《史前史、殷周史》出版后随即在战时的重庆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秦汉史》则是中国史学界的第一部“秦汉史”专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资料丰富,文章生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果说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代表了通史写作的深度,那么范文澜的这本《中国通史简编》则代表了通史写作的广度。
本书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应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精湛的理论分析、丰富的资料和文采斐然的文字,三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探求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和达到“文”“史”兼通,已臻化境。《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
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
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不仅下敕奖谕,为之亲自制序,还在宰相们面前公开夸奖它,称之为“前代未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从此,《资治通鉴》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必读之书。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亦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有逾之者焉。”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导论,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介绍一卷主要内容,指导读者阅读。结构段意,及时总结、归纳。每卷后附点评,引导读者对当卷内容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