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制片人刘文章表示,早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规划时,就有将系列化发展的想法。
2.《魔童闹海》的剧本创作在第一部电影结束后正式开始,前两年主要进行概念设计和美术工作。
3.第二部电影的团队规模比前作扩大2-3倍,包括特效团队、灯光合成等,工作量巨大。
4.由于对作品要求越来越高,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不断涌现,但团队依然坚持完成制作。
5.《哪吒2》彩蛋预示未来会有封神大战的可能性,观众期待系列故事的发展方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腾讯娱乐2025春节档特别策划——《戏中人丨“蛇我其谁”春节档关键人物》独家对话系列特刊,揭秘一部电影的诞生背后,每一件最重要的小事。
首期对话中,我们邀请到的“关键人物”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制片人刘文章。
2019年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在当年拿下了50.35亿元票房,目前仍然位居中国影史票房榜的第四位。
其实早在这部作品最初规划时,本片的制片人,同时也是可可豆动画CEO的刘文章,就跟导演饺子商量,有过把这个作品开发成一个系列的想法。所以在《魔童降世》电影的最后,电影埋下了一个“彩蛋”,是敖丙的父亲敖光率领的四大天王,被羁押在海底,预示着故事并没有完全结束,由龙王率领的龙族将在续作里展开复仇之战。
《哪吒之魔童闹海》
从一个“彩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最终开花结果,在这个春节档上映,这一段五年的旅程中究竟经历了什么,接下来《哪吒》系列的发展方向又会去向何方。我们来听听来自本片制片人刘文章的亲口讲述。
以下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制片人刘文章的自述:
《魔童闹海》缘起“四海龙王”彩蛋
我们在做电影的最初规划时,其实就已经有一个想法,要把它做成一个电影系列。但真正开始筹备《魔童闹海》这部电影,还是在第一部上映之后。虽然一开始我们确实有打造成一个系列的考虑,但是真正的着手去开发这个项目,肯定还是在第一部作品结束之后。
当时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剧本创作。准确得来讲,这件事也是在第一部结束之后才正式开始的。不过在《魔童降世》上映之后,导演饺子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讨论、前期的策划,关于故事要如何进行下去。
最终在第一部电影最后,我们埋下了一个“四海龙王”的彩蛋,然后把它作为续集的缘起,或者说是一个线索。因为当东海龙王作为龙族首领,当它得知敖丙已经肉身湮灭的消失之后,他一定会要去复仇。也就是彩蛋里明确讲到的,“我要让陈塘关血债血偿”。正因为有了这一点,在第二部开篇不久,我们故事的第七场,就出现了“陈塘关复仇”的大战。
东海龙王敖光
正式进入制作过程后,前两年我们主要是在做剧本。我们没去统计这个过程里到底做了几版剧本,这个创作过程主要还是靠导演饺子,他自己的思考为主,当他想得基本八九不离十了,可能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听听大家的反馈,然后他再去做判断。
然后等剧本基本完成之后,或者说剧本即将完成的时候,我们有些工作就可以同步开展了,比如说我们前期的一些概念设计、美术,而且我们第二部里面的一些角色设计工作,有很多是第一部已经出现的,这部分工作是可以提前开动的。
关于角色形象设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角色形象跟第一部是一样的,在我们第二部的数字资产是全部更新过的,相当于比如第一部的哪吒、敖丙的造型,我们在第二部里面是做了一个全新的升级,几乎是重新再做过一遍,包括他皮肤上的绒毛、身上衣服的这些刺绣,在细节层面上进行了一些打磨,完全经得住足够大的特写对他进行放大。
4000人团队逐梦“痛并快乐着”
在工作团队的规模上,《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前作的2-3倍,我们第一部的参与人数大概在1600人左右,到了第二部整个参与进来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4000人左右。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工种参与到了这个项目里,比如特效团队前期分镜阶段还没办法使劲,但一旦到了动画环节结束后,这时候压力就给到了特效和灯光合成。这是一个需要团队通力协作的过程。
他们都是国内最优秀的动画人才,能选择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里,第一个确实是因为热爱,因为动画电影这个行业算是比较艰难的行业,但大家对动画这件事还是有梦想、有追求,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好的作品出现,这是参与这个项目的初衷;另一个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作品已经有了第一部这样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前提,所以大家对于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也都很用心,他们愿意把自己时间精力都浇筑在这部作品当中来。对于动画人而言,这是一个挺热血,也蛮幸福的一件事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非常痛苦,“痛并快乐着”。
《魔童闹海》中的陈塘关大战
作为制片人也好,还是我们制片团队,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去实现导演的想法,把导演的创意呈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工作偏执行层面。另外我们要做的事是对接各种资源,在电影制作的前中后期对项目进行规划,同时对品质进行监督,特别是各环节的生产品质进行监修。另外就是整个庞大的工作团队里,有很多工作是需要跟外部团队一起协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里可能需要不断去迭代很多镜头效果,它可能会迭代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版本,我们要做的就是梳理这些事情,确保能按工期进度完成这些事。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和导演的工作,其实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我们审核最终出来的结果也需要导演去最终确定,或者说给到一些他的反馈,这样我们可以反过来再进行一个迭代。
整个5年的制作过程里,剧本+制作的时间是2+3,或者更准确一些是1+4,前两年虽然主要是以剧本开发为主,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我们的生产制作环节其实也在进行同步。因为文化艺术品类作品的制作它没有唯一的标准,不像是去生产一个机器零件,我给了一个图纸,然后给到一些材料,然后若干天后它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零件。我们的创作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我们的标准又非常高,所以这会导致我们开发周期特别长。
在整个过程里,前面要解决的是一个创意问题。我们为了创意,花了很多时间在效果研发上,就是又要美,又要能实现剧作诉求,还得解决制作难度,因为我们很多的镜头完全找不到参考……只能自己磨,这也是做创新必须有的过程,因此周期就会被拉长。当我们的效果确定了之后,比如确定了要走什么样的效果之后,真正的去生产它,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解决技术问题。所以这两部分综合起来看,一个动画效果可能最长要花到2-3年时间。
哪吒
从剧本完成到制作开始,其实没有一根非常明确的分界线。其实基本动画制作工序都大同小异,在前期剧本开发得差不多之后,然后是美术,包括角色、场景、道具,然后概念、氛围,进入到开发制作分镜头之前,你得有角色、有场景这些基本的东西,才可以接着往下做。
在分镜头做完之后,才进入到我们的三维产线,包括比如说我们的预演,角色绑定——让我们这些数字资产可以给动画师进行手动操作,它需要建立一个工具,然后就是动画单环节,再到特效、灯光合成、配音、音乐,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全流程。
从剪辑的角度而言,动画不像真人实拍电影,从初剪版到上映存在这么多版本,比如真人电影拍100个小时剪成1个小时,这种叫100:1。动画的制作过程完全不同,基本上做多少就是多少,只不过会有微调,但这个微调一定是在非常可控的范围里,就是大概10%以内的一个增减的幅度,所以也不会存在有多个版本。我们的成品一般做出出来就一般不会再剪掉它,因为太花时间了,每一帧每个画面,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完成它。
所有困难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刚才也谈到了《魔童闹海》相对前作进行了全面升级。
首先电影的镜头特效量远超上一部作品。我们这一部作品的全片镜头大概在2500个,其中特效镜头就有1900+个。我们第一部全片的镜头数量不到2000个,我们第二部的特效镜头量已经超过了前作全片的镜头数量。
第三是我们的体量,一个体现在我们群体对抗的画面画了特别多,再一个就是超大场景的呈现。比如在第一部里,我们最大的场景是哪吒用火焰包住冰山呈现一个大的爆炸,这样的镜头在第二部里只是一个过场动画。但即使是作为过场动画,它呈现的细节程度远比第一部多得多,但它放在二里面只是一个一般的视觉效果,它还不是我们重要场次最重头的一个奇观效果呈现。
要说到这次制作层面上最大的困难与挑战,我觉得没有最大的困难,但每年的各种困难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因为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在不断变高,要求一高,平时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变成问题。我们自己有个信念,只要花时间,你去付出了,它总会有结果,而且它的结果肯定会比之前的效果更好,所以这也是推着我们向前走的一个动力。
陈塘关大战的前期概念图
比如陈塘关一分钟的打戏,分镜画了半年,章鱼怪手上拿6把剑,跟李靖手里只有1把剑,它要如何和他打,还要打不过,让分镜设计绞尽脑汁。这个过程就比较磨人,也是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一。
另外就是到了特效环节,它牵扯到是多环节跨领域去协同解决一个问题。从角色动画资产绑定、灯光到美术,都需要介入,才能呈现出最终的视觉效果。这个环节涉及的镜头量很大,而且很多镜头效果从导演角度都没办法通过描述来形容。我们之所以花费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可能以前的动画是单环节推进,哪吒是多环节一起提升的,大家不再是单个作战。比如一个角色他不止是角色、也是场景、也是特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相当于需要摸着黑往前去探路,这个过程就会很煎熬。
设定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导演饺子作为这个项目的核心领头人,在做《哪吒1》的时候,除了专注于创作本身之外,他还要考虑团队的生存问题。比如当时第一部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团队就得解散了,甚至他自己之后是不是还可以做动画,或者说是不是要转行,他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时的压力会很大。
所以在我们做第二部的时候,因为有了第一部的基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使我们有机会继续做第二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他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更加的纯粹了,也更加专注。
饺子成名短片《打,打个大西瓜》
我们合作了这么长时间,饺子之前自己也曾经独立完成过一个动画短片叫《打,打个大西瓜》,他参与过动画的全流程。所以对于制片人而讲,这个导演本身也是半个制片,你站在制片人角度跟他说的,他也能明白。所以我们就达成一个共识,或者彼此之间有个潜移默化的潜规则,叫做“在极限的有限的时间之内,最终设定一个可能不能完成的目标。然后在既有的一个时间段内去尽量完成它,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所以就相当于是我们60分到90分是一个计划,然后90分到100分之间每增加一分,可能我们的投入度是前面的多少倍,然后到最后我们子弹打光了。如果是现在到了95分,接下来还能不能干?要是没时间再做96分了,那就只能这个时候停了。
虽然我们一开始对《哪吒2》公开表态是一个五年计划,但私底下饺子觉得有了第一部的经验了,所以第二部花三年时间就差不多能完成,所以最终我们内心的想法就是按照三年的规划来做的,但是做着做着就发现我们的目标越来越高,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增加更多时间,结果最终还是花费了5年才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彩蛋预示“封神大战”的可能性
接下来在《哪吒2》的彩蛋里,我们会看到金吒、木吒的出现,包括十二金仙开会,这其实预示着未来会有封神大战的可能性。不过这一部里还没讲到这些故事。所以至于未来这个系列故事的发展方向,大家可以尽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