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风云三号载荷研制团队:春节留岗忙任务,年味一点都不少

图片

图片

“抬高一点、对准,好!合上!”这几天,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工程七室实验室里的十几位年轻人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刻——对随风云三号08星升空的温室气体监测仪进行装配测试,该仪器将于今年3月交付卫星总体。

蛇年春节,恰逢载荷整体性能测试的关键节点。根据航天项目的惯例,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已早早跟家里打好招呼,留守在实验室工作,“等载荷交付,我们再回家看看”。

穿上洁净服、经过风淋房,31岁的辛世杰走进实验室,准备与同伴一起完成载荷的最后组装。接着,团队就把这个重达300公斤的仪器送进真空罐,完成约10天的太空环境模拟测试。在此期间,他们会用光学测试仪器为设备的各种参数做详细标定。

图片辛世杰(左二)与同事一起商讨载荷测试细节

“就在春节里,监测仪可以从真空罐里取出来。我们会根据测试结果对载荷进行微调,再送进真空罐测试,使其性能完全符合指标。”工程七室支部书记、载荷信息获取电子学设计师辛世杰说,这是他守在实验室度过的第三个春节。

2021年,当团队接下温室气体监测仪的研制任务,看到性能参数,大家不禁倒吸一口气——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但这个载荷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通过精密测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气吸收光谱,可反演出它们的浓度,不仅可以监测碳源、碳汇,更可为我国获取“碳话语权”提供有力实证支撑。

从设计到研发、生产,为攻克一个个难关,他们放弃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休假,扣着技术极限提升性能参数。“我们的载荷扫描幅宽可达100千米,用纯国产光学元件实现了极高光谱分辨率,超过了国际同类设备。”说到这里,辛世杰颇感自豪,当载荷交付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所有人都会全力以赴。

21岁的孙良超进入实验室才几个月,就遇到了春节“无休”。“根据排班,我前几天可以休息,后半程再来接班。”不过,他并不打算回江西老家,而是选择在长三角待命,“万一有什么事,可以随叫随到”。

图片春节留岗的“风三”温室气体监测仪载荷研制团队在真空罐前合影

每天8点到岗、深夜11点离开,回家倒头就睡,次日一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是这群年轻人最近的日常作息。“跟着任务走,是航天人的常态。”刚接完一批信号线束,起身休息片刻的电学装配师丁行成告诉记者,每个春节都有不少型号任务团队坚守岗位,“春节期间的后勤保障所里早就安排好了,食堂给大家准备了年夜饭,所领导也会在大年初一来探班——忙任务的同时,年味一样不会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