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山籍老乡在返乡人才座谈会上分享在外打拼的经历,感叹家乡变化翻天覆地。
2.汪兴林等企业家表示,将发挥自身能量为家乡做点什么,推动天柱山品牌走出去。
3.潜山市委常委产敬春表示,对人才渴求,希望为愿意回来参与建设家乡的人员提供更好服务。
4.春节期间,长三角多地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展示家乡发展变化,促进联系。
5.除此之外,各地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支持,集聚人才投身海岛建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要让更多人来到这里,看到实际的发展和变化。”在外打拼20年的汪兴林有感而发。1月27日,农历腊月廿八,一大早,包括汪兴林在内的几十名常年散布天南海北的安徽潜山籍老乡聚到了一起,参加一年一度当地组织的返乡人才座谈会。自2015年以来,潜山几乎每年举办返乡人才座谈会。
从1月16日回到家,汪兴林已经在家乡参与了多场座谈会,他直言最大的感触是家乡变化的“翻天覆地”,从经济产业发展到民生工程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在外游子感受真切。
2004年,汪兴林南下深圳,从在外企工作、到创业,再到成立慈善组织,虽然远隔千里,但是他与家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去年,他返乡5次,带着一拨又一拨企业、社会组织,前往天柱山调研。
“昨天我在小时候熟悉的地方走了走,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发挥自身能量为家乡做点什么。”汪兴林发言说。座谈会没有议程设置,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天柱山”品牌更好走出去,逐渐引起更多人加入讨论,这也令原本预计的会议时间大大延长,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临近午后,中间没有停歇。
从上海返乡的刘明慧,同样也在思考怎样将上海的相关资源更好导入潜山。刘明慧是上海市安徽省商会理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明慧夫妇便开始在上海打拼。30年前,刘明慧坐拖拉机到安庆,再转乘长江轮渡,第一次到上海,历经两天一夜。“去上海的船票7元一张,没有座位,就睡在自己带的麻袋上,麻袋里装的是要在上海卖的竹席。”最初的奋斗情景,历历在目。
这三十年里,刘明慧春去冬归,往返于两地之间,她的家乡也早已不是曾经的小山村了。“高铁通了,村子里也更富裕了。很多老乡开发了民宿、办起了工厂,村里还开起了咖啡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除了商会工作,刘明慧还是潜山市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站长和潜山市黄泥镇驻上海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她现在更多参与到服务在沪老乡,并寻找机会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要为愿意回来参与建设家乡的人员提供更好服务,如果资源不够,我们就去全国找资源来匹配。”在座谈会上,潜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产敬春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渴求。潜山位于安徽西南部,2024年,潜山市GDP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前三季度增速位居安徽全省第一。2018年潜山撤县设市,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旅游特色经济获批的县级市。
春节期间,长三角多地抓住在外企业人士和学子返乡的契机,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展示家乡发展变化,沟通情感,促进联系。在江苏淮安举行的全市返乡创业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将“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服务理念直接传达给参会企业家;为吸引更多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嵊州市专门举办嵊籍大学生新春座谈会。
在浙江舟山,嵊泗县还组织返乡学子走进农业生态园,增强学子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地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为返乡创业人才“铺路、架桥、搭台”,集聚人才投身海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