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杨丽红 潘爱华 龚静芸)13年前,作为医生的丈夫徐立去世,“裸捐”了自己的遗体,奉献生命最后的价值。长沙市民胡慧侬虽然心痛,却毅然完成了老伴的心愿。
1月24日,91岁的胡慧侬安详离世。儿子遵照母亲生前遗愿,联系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接收中心及长沙爱尔眼库,成功捐献遗体及角膜。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老人与分别了13年的丈夫,以大爱的名义“团聚”。
夫妻俩省吃俭用资助困难大学生
胡慧侬是湖南大学电气学院的一名退休教师, 丈夫是湘雅二医院眼科教授徐立,2012年已成功捐献遗体。
胡慧侬与徐立教授生前生活极其简朴,两位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省下来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夫妻俩一共资助了十几位困难学生上大学。
当年,夫妻俩把钱捐给失学的孩子,自己却一直租房住,在单位有资格分房时,也总把机会留给别人。
都不捐学生拿什么解剖研究
胡慧侬的儿子徐先生哽咽着回忆,“母亲捐献,要从我父亲说起,父亲在2004年就立下遗嘱,不搞遗体告别,不搞追悼会,不送花圈,遗体全部捐献出去。一开始我母亲不是很能接受。”
父母晚年有一段关于生死的对话,徐先生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母亲说,你怎么能说捐就捐献出去呢?父亲回答,谁都不愿捐,学生们拿什么作解剖研究?器官捐献一般是要在65岁以下年龄的才有用,我这么老了,器官没用了,只好贡献遗体了!”
胡慧侬后来还是认可了老伴的话,受到其影响,2007年也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登记了遗体捐献,并表示只要能捐的都捐出来,包括角膜、器官、遗体。
夫妻俩时隔13年“团圆”
2012年8月23日,徐立教授走完了他82年淡泊的人生之旅,按他生前签下的遗体捐献书,遗体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供医学解剖学习,其生前珍藏的所有医学书籍也全都捐献了医学院。
2025年1月24日,胡慧侬也离世了,她深知遗体捐赠对教学的价值,追随丈夫的步伐将遗体角膜捐献,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一名“大体老师”,并与丈夫以这种特殊方式在这个春节前夕重逢。
经评估,虽然胡奶奶年事已高,但角膜质量良好,于26日移植给一位角膜急性穿孔患者,帮助其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