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6

评论

59

7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游走在群山之间:克伦人、妙瓦底、缅泰边贸门户与“地下全球化”

AI划重点 · 全文约6980字,阅读需20分钟

1.克伦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南部与泰国接壤的丹那沙林山脉,是缅甸国内仅次于缅族、掸族的第三大民族。

2.由于妙瓦底口岸的重要性,克伦人成为缅甸与泰国之间跨境贸易的关键角色,但也因此成为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

3.目前,妙瓦底一带聚集了估计超过30万人口,其中华人群体较少,当地居民大多从事电信诈骗、赌博等活动。

4.然而,妙瓦底地区的电诈活动对当地民族声望和前景造成了负面影响,加强生态和土壤治理成为铲除犯罪活动的关键。

5.为此,当地需要加强民生项目,提供就业机会,接受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以改善地区环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丹那沙林山脉(Tenasserim),从青藏高原的绵延雪山一路南下,延伸到热带的季雨林中。雾气笼罩在群山之间,遮挡住外人窥探的目光。克伦人生活在这片山区,正如这道山脉一样,他们从雪域高原来到莽莽山林,游走在群山之间。

克伦人和克伦邦,因为妙瓦底而为外人所知,这座谈不上是城市的口岸小镇,近年来成为克伦邦乃至缅甸最具知名度也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之一。这个偏僻的“三不管”角落,通过光纤、光缆、电话线挑动全世界的敏感神经。

克伦人、克伦邦

克伦人(Karen,ကရင်),总人口接近600万,是缅甸国内仅次于缅族、掸族的第三大民族。也有人认为,由于缺少准确的人口统计,克伦人可能已经是仅次于缅族的缅甸第二大民族。此外,在泰国也生活着约30万克伦人,他们是泰国最大的山地少数民族,泰国国内还有超过百万来自缅甸的克伦族难民。

图片

▲克伦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南部与泰国接壤的丹那沙林山脉,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不仅是缅甸第二大的民族,也是泰国最大的山地民族。

丹那沙林山脉构成了缅泰两国之间大部分的边境,并向南延伸到马来半岛。山脉北段与中国的怒山(云南)、他念他翁山(西藏)相连。丹那沙林山脉缅泰段是萨尔温江与湄南河流域的分水岭,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其中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大、湿度高。全年气温相对稳定,保持在25-35度之间,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由于谷地气温高导致蒸发明显,水汽上升到一定海拔后凝结成雾,因而山区常出现浓雾。丹那沙林山脉缅泰段海拔从数百米到2000米不等,主峰通常集中在缅甸一侧,泰国一侧的山脉相对较为低缓。山脉内部有众多深谷和峡谷,地形较为复杂。山区构成了缅甸与泰国之间的交通障碍,少数山口成为两国来往的要冲。克伦人所居住的山区位于丹那沙林山脉腹地,亦被称为克伦山区(Karen Hills)。传统上,克伦人在当地主要以种植旱稻为主食,兼作其他热带山区作物,如土豆、槟榔、咖啡等。

图片

图片

▲克伦山区的风貌,海拔较高的地区常年云雾笼罩,湿度较高,适合茶叶、咖啡等热带作物生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缅甸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克伦山区与缅北、若开邦成为缅甸国内主要的冲突地点,大量的克伦人穿过管理松散的山区边境,逃难到泰国。目前泰国约150万难民中,80%以上为克伦人,甚至多过与泰人同一语族的掸族人。其中约有10万人被认定为难民,居住在泰国达府湄索周边的难民营。

克伦人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与克耶人(独立建立克耶邦)、勃欧人的语言接近。克伦人较缅族人更早进入缅甸,并且受到孟族的影响更明显,根据语言特点来看,克伦语相比于缅甸语受到孟语甚至泰语的影响更明显。目前,克伦人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70%以上),城镇地区和部分靠近泰国边境的高地多信仰基督教。除了两大现代宗教,万物有灵的传统崇拜依然在克伦人当中流行,对于世界的认知仍然有着自然给予一切的思想,将自然事物视作有灵性的存在,山川、河流、树木、动物乃至风雨雷电都具有独特的灵魂和力量,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贯穿日常生活、节庆仪式和文化传承之中。一些居住在少数偏远山区的克伦人完全不信仰佛教或基督教,依然保留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克伦人分属于多个部落或族群,相互之间语言存在一定的隔阂,各个部落早期对于克伦人身份的认同感较低。基督教传入克伦地区后,克伦人开始建构现代民族认同。尽管今天只有一部分克伦人信仰基督教,但克伦人的身份认同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基督教的传入,克伦山区不同的族群在普遍接受了基督教后,开始强化对基督教和克伦人身份的认同。尤其是现代化的前期,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当地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元素传入,对于克伦人接受外来先进技术、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基督教未能深入到克伦人大部分的乡村、山区,今天的克伦人大部分依然信仰从孟族人传来的上座部佛教,信仰佛教与信仰基督教的克伦人相处并不十分融洽。

图片

▲克伦人(包括克耶、勃欧人)有多个分支,相互之间方言沟通较为困难,早期也缺乏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图片

▲缅甸基督徒主要分布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包括钦族、克钦族、克耶族,以及一部分克伦族,基督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当地,通过体系化的宗教教义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基督教迅速取代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成为这些山地民族中许多人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在传入的过程中,促使这些原本分散在山区、内部往来不便的族群通过基督教建立起现代民族认同,使得缅甸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也掺杂了宗教矛盾。

由于相当一部分克伦人接受了基督教,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伦人相比于缅族人更容易进入行政体系任职。扶持少数民族钳制主体民族,一直是英国殖民的重要手段。二战期间,为了对抗日本扶持的缅甸政府,英国曾经许诺克伦等少数民族可以独立建国或建立“自由邦”,并且为这些民族提供了武器和武装培训,不过战后英国就将许诺抛之脑后。由于诸多分歧与隔阂,克伦人一直追求独立,1947年奠定缅甸中央政府与地方民族关系的《彬龙协议》中,克伦人拒绝参加,并希望能以独立身份加入英联邦,但未能如愿。

1948年缅甸独立,克伦人武装也随之成立并挑战缅甸中央政府。1952年,缅甸设立克伦邦,但这个邦仅仅是克伦人地区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个邦的克伦人仅有当时全部克伦人的25%左右。很显然,克伦邦的成立无法安抚住克伦人的情绪,克伦地区的动荡一直持续至今。

今天克伦人的武装组织也受到不同宗教、对中央政府不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分化出多支武装力量,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目前,克伦人的武装组织主要有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基督教占据领导层)、哥都礼军(Kawthoolei Army,KTLA)、克伦边防军(亦称克伦民族军,前身为民主克伦佛教军,DKBA,因宗教原因从克伦民族解放军分离出来)等。其中,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为追求克伦人独立的民族主义反政府武装,并且在宗教上与缅甸主流有差异,其他武装力量与缅甸政府军关系若即若离,尤其是克伦边防军,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缅甸军方背景,在克伦地区制衡克伦民族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图片

▲克伦邦以及克伦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山区由克伦民族联盟下辖的克伦民族解放军控制,缅甸政府军控制了萨尔温江河谷的平原地区,包括首府帕安。由政府军支持,领导层主要为佛教徒的克伦边防军控制了妙瓦底周边。

2021年缅甸政治变动后,一些来自大城市的缅族人来到克伦地区,与克伦民族解放军等反政府武装合作,凭借自身在医疗、宣传等方面的专业性,共同对抗缅甸政府军,缅族人的加入成为克伦地区冲突的新变化。

图片

▲克伦邦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缺乏精确统计,估计在150-250万人。全邦下辖四个区(帕安、帕本、高加力、妙瓦底),区下面总共设有7个镇。

图片▲克伦邦地形大致分为东部丹那沙林山脉、西部萨尔温江及支流所形成的冲积平原。

缅泰边贸、亚洲1号公路

克伦山区是缅、泰两国的天然枢纽,千年以前,蒲甘的军队穿过这片崎岖且布满浓雾的山区,打到湄南河畔,此后,这里一直是缅、泰之间争夺的要地。

山区从来都是封闭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山区也同样是各方交融的枢纽。山区发源的河流串联起四面八方,山区的关隘联系起周边的平原。作为缅泰两国边缘的克伦山区,也是连接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水岭和枢纽。19世纪开始,一些连接仰光、曼谷的道路便经过克伦山区,将这片封闭的土地连接到大城市。

图片

▲二战时期日本修建的“死亡铁路”,即缅泰铁路,通过克伦邦的三佛塔关口。该铁路战后即遭废弃,1957年,泰国段恢复运营,缅甸段一直弃用。

2003年,亚洲公路网跨国协定获得通过,其中亚洲公路1号线作为这部协定最亮眼的项目被提出来。亚洲公路1号线东起日本东京,贯穿朝鲜半岛、中国、中南半岛、南亚、中东,止于土耳其,与欧洲E80公路衔接。其中,从泰国进入缅甸路段,就是穿过克伦山区,并且经过缅甸东部城镇妙瓦底。作为历史上和现代交通的必经之地,妙瓦底一直是缅甸与泰国最大的口岸,是缅甸名副其实的东部门户,开创了缅泰边贸模式。

图片

▲亚洲公路1号线,由泰国湄索进入缅甸妙瓦底,再经过克伦邦首府帕安,继续向西前往缅甸腹地。

图片▲亚洲公路1号线是亚洲公路网系统中最长的一条公路,全长20557公里。

2016年缅、泰两国召开第7次泰国-缅甸贸易合作委员会会议时,提出“湄索-妙瓦底模式”的概念,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建立医疗、教育、贸易、零售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同时便利出入境,加快发展跨境旅游。这种跨境合作的模式,与东南亚南方增长三角、越老柬三角等模式接近,通过降低跨境的关税、签证要求,来刺激各类要素的流通。

图片

图片

▲2015年,泰、老、缅三国提出了琅勃拉邦-中南半岛-毛淡棉经济走廊,这条经济走廊从老挝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地——琅勃拉邦,经由泰老边境浦渡口岸,贯穿泰国中北部五个府,通往缅甸孟邦的首府毛淡棉。纳黎萱大学供图

图片

▲横跨中南半岛5国的东西经济走廊是另一条经过妙瓦底、湄索的经济通道,199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部长级会议中提出,2006年12月开始实施。该走廊全长1450公里,目前由公路相连接,东起越南岘港,西到缅甸毛淡棉。

要素的自由流通,对于许多国家来说也意味着监管的缺失。缅甸克伦邦的边境地区长期不受缅甸中央政府控制,而泰国的达府本身也是全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带,以克伦人为代表(全府人口的25%左右)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针对当地的边境特惠,也为各种人员、资金的非法流通提供了温床。这一切让缅甸的妙瓦底,这座近年来克伦邦最具知名度的城镇,从原本缅、泰两国的贸易枢纽,因为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成为现代治理缺位的盲区。这座似乎距离全球化最为遥远的内陆小镇,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制造无数争议,波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下全球化(Underground Globalization)的窝点。

妙瓦底:口岸与“虚拟世界的海盗窝子”

妙瓦底位于缅甸克伦邦东部,是缅甸通往泰国最重要的口岸之一,其所对应的泰国口岸城镇为湄索,属于达府。妙瓦底与湄索隔着莫艾河(Moei,缅甸称为Thaungyin河)相望,这是一条萨尔温江的支流,总长约320公里。

缅甸与泰国边境线位于山区腹地,大部分地段地形崎岖,长期以来交通受限较大。莫艾河一带无论是通过渡口还是桥梁,都比山区要便利。

妙瓦底-湄索口岸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这里主要是一个简易的贸易码头。缅甸独立后,口岸的交通和贸易逐渐升级,20世纪60年代泰国经济开始与缅甸拉开差距后,妙瓦底口岸成为泰国商品走私进入缅甸的重要门户。在相对封闭的缅甸,妙瓦底这座小镇成为整个国家面向东部邻国的重要门户。20世纪80年代,受到缅甸内战升级的影响,妙瓦底-湄索口岸也成为难民流动的关键枢纽,大量难民通过口岸进入泰国,直到今天,湄索周边依然存在多个缅甸难民营。

20世纪90年代随着缅甸加入东盟带来的关税下降,以及泰国为对冲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加大对缅甸贸易的重视,双方不断升级妙瓦底和湄索之间交通,1997年,当地第一座横跨莫艾河的泰缅友谊大桥建成,随着交通日益饱和,2019年,第二座大桥建成通车,口岸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妙瓦底-湄索口岸作为仰光与曼谷之间较为便利的通道,2024年前一直是缅甸最大的对泰口岸,同时也是缅甸第二大口岸,仅次于中缅边境上的木姐口岸(中方对应口岸为瑞丽)。2024年被距离曼谷更近的梯其口岸(泰方对应口岸为帕侬隆),以及北方的大其力口岸(泰方对应为清莱府的几个口岸,如清盛、湄赛)超过。

2024年,作为缅甸东部门户的妙瓦底在克伦边防军(与缅甸军方关系密切)和克伦民族解放军之间的冲突中成为争夺的目标,有一段时间泰国一度关闭了泰缅友谊大桥的通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妙瓦底口岸的边贸。2024年妙瓦底在克伦边防军和克伦民族解放军之间不断易手,目前妙瓦底由缅甸军政府支持的克伦边防军控制,但妙瓦底周围若干个军事基地或据点已经由克伦民族解放军占领,整个妙瓦底和周边被多方势力瓜分。

妙瓦底口岸所在的克伦邦,一直是缅甸国家管控相对薄弱的地区,克伦民族解放军控制着克伦人所在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广大山区地带,而缅甸军方支持的克伦边防军则控制着妙瓦底周边,缅甸军方直接控制着克伦邦首府帕安及周边平原地区。克伦边防军控制区面积相对较小,并且被克伦民族解放军控制区包围,边防军虽受到缅甸军方站台,但实际上与缅甸军方关系若即若离,2023-2024年一度传出脱离军方的消息。这支武装地盘小,筹措军费压力较大。

妙瓦底作为缅甸对泰国最大的口岸之一,本身就是一处重要的经济来源。这座小镇核心地带目前为边防军控制,但电诈和贸易的丰厚回报让这座小镇及周边诸多园区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

缅甸内战时期,妙瓦底就已经在大规模冲突和持续难民潮的掩护下,成为毒品走私、军火及人口贩卖的枢纽。缅甸管不到、泰国管不了,包括妙瓦底在内的克伦山区成为现代国家的盲区。地方武装为筹措军费,也对利用当地“三不管”状态搞电信诈骗的跨国犯罪组织大开绿灯。

克伦地区多山地、降雨分配不均,传统农业受限较多,缅、泰两国都不是经济大国,仅仅几十亿美元边境贸易所产生的带动效应难以让周边数百万人发展起来,更难以支撑周边上万军队的花销,赌博、电诈成为快速赚取资金的来源。尽管缅甸官方明确表示反对电诈,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人口贩卖,但实际控制当地的地方武装仍然对相关活动保驾护航。

2017年初,在地方武装保护下,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私人资本参与妙瓦底周边的“新城”、“园区”项目,如占地18万亩(约120平方公里)的“缅甸亚太水沟谷经济特区”,即当地所说的“亚太城”,其所在的水沟谷一带有多家“园区”,成为后来妙瓦底电诈活动的主要热点。2017年底,一些涉及电诈的“公司”入驻妙瓦底周边的园区,电诈活动开始大规模落地妙瓦底附近。2021年之后,随着中国向缅北地区不断施压,以及与柬埔寨、菲律宾联手加大对电诈等犯罪活动的打击,地处缅、泰之间的妙瓦底成为东南亚电诈活动新的中心。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技术手段主要包括VOIP、GOIP语音通信技术的虚假来电与全球传信,将话务窝点、通信中继站设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任意区域切换手机号码拨打电话,利用国际合作执法壁垒和各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差异性逃避国内侦查。当前,针对中国人的电诈窝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未与我国达成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协议的国家、武装冲突地区或是由民族地方武装控制区域。(内容来源: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聚集地空间迁移分析——大湄公河流域样本定性研究)

妙瓦底电诈活动一开始主要面向汉语、泰语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加强社会反诈宣传,针对汉语人群的电诈活动受到压缩,针对英语人群的电诈活动开始成为妙瓦底的新现象。一批能说英语的印度、非洲人也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妙瓦底,妙瓦底的业务开始从汉语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一幅地下全球化“盛景”悄然出现在缅泰之间的偏远山区。

妙瓦底一水之隔的泰国是东南亚通信、金融系统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智能手机覆盖率超过80%,许多人拥有社交媒体、数字货币账号。泰国70%的人拥有银行账号,各类移动支付手段较为普及。而且泰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支付网络高度联通,通过VISA、MasterCard、PayPal等可以迅速完成国际转账。泰国基础设施发达,但监管相对松散,比如SIM卡实名制未能强制执行、跨境转账较为容易。因此对于缅甸而言,泰国俨然成为最理想的资金中转站。靠近泰国的缅甸边境地区,也更容易享受泰国便利的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妙瓦底相当一部分电诈园区就是依靠泰国的电力、通信网络而存在。

图片

▲妙瓦底最著名的园区,KK园区,紧邻湄艾河,与泰国隔河相望。

近年来,数字货币、“星链”等新技术兴起,为资金转移、通信提供了新的路径。曾经一段时间,泰国加大对缅甸境内电诈活动的打击,切断了对妙瓦底及周边园区的通信服务,但通过“星链”,许多业务依然照常展开。数字货币的横空出世,更是让洗钱活动更加隐蔽化,资金流动难以追踪。

流经妙瓦底的莫艾河为缅、泰之间的人员非法流动提供了掩护和便利。这条河只是一条萨尔温江的中小支流,在旱季时许多地方宽度只有十几米,并且水位很浅,甚至一个成年人蹚水即可渡过。早在缅甸内战时期,大量的克伦人从这条河来到泰国。妙瓦底电诈活动兴起后,一些地方的家族修建私人码头,完全避开了官方的口岸,将人员在河两岸进行输送。当地的克伦农民也通过参与偷渡、抓捕逃脱人员获得一定的收益,甚至泰国的克伦难民也被买通去抓捕从缅甸逃到泰国的人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湄艾河照片,这是一条萨尔温江的支流,全长320公里,旱季时水位较低,宽仅十几到数十米,成年人蹚水即可渡过。

妙瓦底一带用房成本不高,总体配套成本依然较低,300多平米的办公楼月租在15-25万人民币左右,比缅北办公用房月租约低5-10万元人民币,更明显低于其他东南亚大城市。成本低、明面和地下交通方式多样、各类基础设施获取便利、地处治理盲区,成为非法活动的理想窝点。依靠电诈、赌博带来的畸形繁荣,妙瓦底一带聚集了估计超过30万人口,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土地开发已经赶上超过了对岸的湄索等泰国城镇。一些缅甸的年轻人,由于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工作,也来到妙瓦底打工,不仅在当地娱乐、日常消费场所打工,也参与电诈、网赌等活动。

图片

▲妙瓦底近年来城镇开发迅速,用地规模已经接近湄索。

图片

图片

▲妙瓦底的经济活动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分:镇区是面向泰国的贸易中心以及接待来自泰国方向的娱乐中心。妙瓦底镇区周边,如水谷沟的各个园区,则是参与电诈活动的重要功能板块,许多“公司”入驻园区从事非法活动,园区内部也有提供娱乐、餐饮服务的日常消费活动。这些园区大多沿着莫艾河分布,可以较为便捷地从泰国输送人员、电力、建材等。

妙瓦底不受缅甸中央政府控制,由独立的军阀掌控,同时毗邻通信、金融较为发达的泰国,让这座20万人的小城镇,通过虚拟的通信网络和支付网络,劫掠遥远的钱财,成为一处既开放,又隐蔽的“虚拟世界的海盗窝子”(Pirate Havens of the Virtual World)。

妙瓦底所处的克伦地区,与中国传统上联系较为薄弱,当地华人较少。最近不到十年时间里,电诈团伙向妙瓦底转移,各方华人的数量才多起来,尤其是2018年后,包括大陆和台湾人,以及泰国华人、缅北华人也来到妙瓦底和泰国湄索一带。但整体而言,当地华人数量并不多,华人在此地不像缅北那样能够较为容易地融入当地,极易形成封闭的生活和产业圈。

从资金流动来看,电诈所带来的收益很难让妙瓦底普通人有所收获,当地军队需要资金,华人团伙亦要赚钱,官员也要打点。除了少数生活在妙瓦底一带的普通克伦人可以通过帮助洗钱、绑架获得少量收益,大多数克伦人很难从这一利益链条上获益,而他们却承受着整个地区和民族声望败坏所带来的影响。

这也许是妙瓦底这块土地回归祥和的最关键的机会:让普通克伦族人认识到跨国有组织犯罪对所在地区、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自身民族声望、前景的冲击,通过真正的民生项目,帮助建立多元化的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接受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加强当地的生态和土壤治理,才是铲除跨国犯罪活动的最强力手段。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