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1”个零诉求村,让党员干部带头干;打造“2”张为民服务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坚持“3”频调度,聚焦民生“小事”……2024年,漷县镇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创新推出“12345”工作法,12345市民热线诉求量下降超30%,成功退出治理类乡镇。
“1”个零诉求村 党员带头服务先行
“天气太冷了,这两天我家里那个煤改电设备因线路老化出点小故障,但还没等我向村里反映,村里就早已经给我们联系好维修师傅,上门检修来了。”东寺庄村民武先生说。
东寺庄是漷县镇“无诉求”样板村。在村里,像这样为村民主动上前一步、提前解决诉求的事例还有很多。村民“诉求”不出村,“大事小情”件件有着落,是该村党组织工作的第一目标。村内实行党员干部分片包户,推行上门问需、上门问计、上门解难题、上门送温暖“四上”工作机制,将收集的信息转化为需要解决的任务事项,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让村民的诉求及时得到了解决,东寺庄村实现接诉即办全年零诉求。
“2”张为民服务图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喂,是小陈吗?我看见咱们村南头大棚旁边的沟里有个破沙发,这不是把河道堵了吗?快找个人给清理下吧。”“又有人在村北边烧东西了,赶紧过去看看吧。”“我家老太太前段时间生了场大病,现在身体不太好,听说失能老人可以领取补贴,需要怎么申请?”……自2024年5月以来,漷县镇高庄村的村“两委”电话成了村里的“热线”,村民们的大事小情都通过拨打电话得到及时解决。
据了解,2024年,漷县镇共推出“2”张为民服务图,一张是张贴在村民门口的公示牌,各村在“点”上发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化解在家门口,以“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真正做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还有一张是张贴在村委会的村网格党组织架构图,真正将服务触角扎扎实实铺到了村民家门口。
聚焦民生“小事”实现“3”频调度
漷县镇将“接诉即办”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日调度、周专题、月点评”机制。镇主要领导每日调度工单,对未解决事项二次调度;每周针对民生类、群体性、普遍性和历史遗留问题等重难点诉求进行专题调度,并通报排名,约谈落后者;每月召开点评会,分析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4”群动员机制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漷县镇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四下基层”要求,深化“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结合实际,构建“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群众文化、群众评价”的“四群”工作机制,进一步动员群众、凝聚群众,让群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一直以来,漷县镇始终把筑牢群防群治“铜墙铁壁”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在队伍组建、队伍培育、队伍锤炼方面下细功夫、做真文章。截至目前,漷县镇共有群防群治力量人员2300余人,分布在全镇61个村和3个社区,不定期在村(社区)开展巡查,及时发现、上报并协助解决问题,助力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5”类保障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统筹资金使用、加强依法治理、提升宣传效能,漷县镇重点落实“5”类保障,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这楼都快30年了,基础设施本就老化了,往年冬天屋里都不是很暖和,今年墙面做了保暖,立马觉得不一样了。”居民王阿姨说。据了解,绿茵小区建于1995年,居民曾对社区环境和冬季取暖颇有不满,如今墙体焕然一新,室内温度更是升高了3-4℃,让人暖心又贴心。通过统筹使用市级资金,全镇实施老旧小区外墙保温、道路修缮、农村污水改造等23个项目,惠及12个村、9个小区8600余户群众。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 田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