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三十四载守护森林

□田淇元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潘晓非,是龙江森工双鸭山局公司森林防火部的一名防火瞭望员。自1991年担任瞭望员以来,他远居深山、瞭望观测、预报火情,一间狭小的瞭望塔里,一台望远镜、一铺简易的火炕、一个老旧的水壶、一身绿色作训服,撑起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三十四年来,他历尽艰辛,默默坚守着这座孤塔,保护着双鸭山林区这片青山绿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森林卫士的责任与担当。

距离双鸭山市区70公里,海拔801.3米,这里是双鸭山局公司施业区的瞭望制高点锅盔山瞭望塔。它的瞭望范围涵盖了全双鸭山局公司施业区面积的80%,与其他瞭望塔有所不同,这里同时还是连接各单位电台通信的中转站,春、秋两季负责防火瞭望,夏季进行防汛防灾,这座塔常年都身负任务,每天都必须有人坚守,潘晓非一守就是三十四年。

“401,我是403,现在天气晴,风力2~3级,一切正常,汇报完毕。”监测、瞭望、汇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潘晓非练就了“千里眼”和“活地图”的绝活,哪里冒烟哪里发生火情,他一看便知,并能精准确定火情位置,保证第一时间准确报告火点信息。

由于每年要在塔上生活工作6个月以上,瞭望塔就成了潘晓非的“第二个家”,以塔为家并不容易,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得从山下背上去。可是上山的路曲折蜿蜒,近70度的陡坡使得每一步都艰难无比,有时遇上雨雪天气下不了山,他只能吃方便面、喝雨水和雪水,做饭、喝水、洗衣服、洗脸都要计划用水。

“工作辛苦时,只要一想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让大森林安然无恙,树苗茁壮成长,心里就会非常自豪,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也会跟我的孩子说,爸爸从事的是一项非常光荣伟大的事业。”潘晓非说。

有一年冬季,潘晓非往山上运送生活物资,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当潘晓非走至锅盔山北坡的石头地处,天已经全黑了。雪越下越大,寸步难行,此时潘晓非感觉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为了安全着想他只能将物资挂到树上,背着少量怕冻的物资艰难地爬回瞭望塔。

“进屋以后,脚一点知觉都没有了。脱鞋后发现,鞋里全是雪水冻的冰,脚趾和脚踝都冻肿了。”潘晓非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

为了坚守岗位,守护森林资源安全,潘晓非错过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又要走了,这一去又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面对妻儿的不舍和牵挂,潘晓非也只能把思念默默地放在心里。

三十四年间,潘晓非的足迹早已踏遍了瞭望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对山间地形地貌和林中的每条小路,他都了如指掌。环境的艰苦、岗位的危险,从未让潘晓非有过退缩,反而越战越勇,毅然扎根于锅盔山山巅之上。

“今后我还要继续干,干一辈子,把这片大山看护好,让山更美,树更绿!”潘晓非坚定地说。

55岁的潘晓非将他的前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林区,奉献给了这座瞭望塔。晨起迎接朝阳,日暮告别晚霞,在山和塔之间,守护绿色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