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央视剧评|《天宫建造》:一部三十载“筑梦天宫”的全景影像志

图片


全景呈现中国空间站建造历程的纪录片《天宫建造》于 1月20日—1月24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


图片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图片


《天宫建造》从五个侧面着手,用直击现场的真实影像描绘了几代航天人追逐梦想的执着信念,以细致入微的叙事方式包裹着航天人对航天事业深沉的情感,全景式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轨迹、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全部历程。



图片



《天宫建造》一共5集,每集50分钟,首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全景式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轨迹、中国空间站建造历程。


自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开始,该片按照时间线索,完整记录了30年来中国航天人的风雨征程。


从无人到有人,从短期到长期,从舱内到舱外,从单船飞行到大型复杂空间组合体运行的重大跨越,直至完成“三步走”战略规划,建造空间站这一伟大梦想,于2022年实现了。


图片


除有时间维度的宏阔铺陈之外,还有纵切面的翔实描摹。


五集分别从“三步走”战略的缘起和规划、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场保障、航天员训练与保障、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这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来展示空间站建造的历程。这既具有典型性,又覆盖了包含战略、技术、保障、人员、研究等在内的多个叙事维度。


图片


与此同时,纪录片展现了成就这一伟大事业的亲历者们的面貌,从科学家到工程师,从总设计师到技术工人,从耄耋老人到青年骨干。


图片


个体的讲述为这一国家记忆增添了微观视角与情感特色。


《天宫建造》立体综合地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历程,为宝贵的航天影像文献再添一笔。


图片



图片



《天宫建造》抛开了绚丽的制作技术,回归纪录本源,以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场纪实与亲历者访谈三种“在场”的拍摄方式,直击事件发生现场,让我们得以亲历事件进程。 


图片


30年的历程积累了厚重的历史影像,这些影像资料用带有岁月痕迹的粗糙质感将我们拉回历史现场,见证这一伟大历程的源头发端。


纪实手法则记录下这一伟大历程的重要瞬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论是焦灼、反复、沮丧,还是攻克、胜利与欢呼,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刻。


这些不同时刻、不同现场的真实影像,构建起部分与整体互为条件的关系。


采访则打开亲历者的内心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者、载人航天的参与者,钱学森、任新民、王永志、刘纪原、周建平、杨利伟以及许许多多为这一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科学家、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工程师乃至普通人,在镜头的激发下,坦述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感,所获所想。


图片


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具视听吸引力的制作手法早已不是难事,但对空间站的建设过程而言,这些真实、真诚、独一无二的现场记录虽面貌朴素,却依然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恰恰最为珍贵。



图片



如果说《天宫建造》的骨架是宏大的,它的叙事则是细微的。


无论是关键技术还是关键节点,无不深入具体事例的末端,细致入微、纤毫毕现。


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如剥洋葱一般,不动声色地层层剥开,剥到最后,内核显现。


图片


这一伟大工程之所以得以完成,正因为无数航天人,将他们的毕生梦想与国家的梦想融合在一起,甘愿默默无闻,付出至深至情。


也正因有如此深沉的情感作支撑,航天人的精神面貌才正如20字载人航天精神所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图片


这也与新时代民族精神交相辉映,“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披荆斩棘三十载,终于苍穹筑天宫。


《天宫建造》以全景式讲述策略、真实影像资料、深层情感力量展现了中国空间站建造的艰难历程,为航天影像志再添一部重量级作品。


图片


评论员 谢寒


图片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图片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唐   陟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