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档第一部电影《蛟龙行动》开启点映,以其硬仗场面和专业化战术细节受到观众好评。
2.电影中的潜艇作战场景堪称视觉盛宴,展现了国产战争片的新高度。
3.除此之外,《蛟龙行动》还关注了人物情感和成长,展现了战士们的真实面貌。
4.导演林超贤凭借其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敬业精神,为观众带来了难忘的观影体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春节档第一部,开启点映。
这可以说出乎所有人意料,如同一个潜伏在深海的庞然大物,突然跃出水面,发动一场奇袭。
这也意味着。
它要第一个亮出底牌,第一个面对观众的口碑。
都说今年春节档大片云集,但战况这么激烈,Sir也很好奇,它到底有多大的底气——
蛟龙行动
看完以后,该怎么评价《蛟龙行动》?
Sir觉得要从7年前的《红海行动》说起。
在当年并不被看好,排片被动,题材不适合(当时普遍的观念是大过节的谁看打仗片),却一路逆袭成为2018年票房冠军。
而现在的《蛟龙行动》呢?
不仅仅是续集。
更是升级。
林超贤在自己原来的战绩之上,创造出了国产战争片新天花板——场面更壮观,拍摄难度更大,战术细节更加专业化。
现在可以说,《蛟龙行动》用绝对过硬的质量,为春节档打响了开门红。
01
前所未见的硬仗
通常谈到军种,我们都知道有海、陆、空。
然而,纵观全球影史,军事作战题材的大片,几乎都集中在陆地和空中作战。
“海”,却一直鲜少有人敢碰。
三个字:太难了!
陆地,是我们熟悉的。
天空,抬头也能看得到。
而深海,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神秘,恐怖,窒息。
以至于《蛟龙行动》在还原真实的海战,Sir却感觉仿佛在看“科幻片”。
因为这里有一整套,异于我们常规经验的逻辑。
就像“科幻片”一样——
颠覆认知,重塑认知。
就拿预告中那句“前方100米有断崖,准备撞击”来说。
遇到了断崖难道不会转向吗?
其实这里的“断崖”指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山体,而是指海水密度断崖:
在跃变层的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当潜艇下降穿越断崖时,浮力会骤降,因而可能会失控坠落。
怎么样,脑瓜子是不是开始燃烧起来了?
现在明白Sir说像“科幻片”的原因了吧。
另外,和陆地不一样的是,海洋深处遍布火山。(据统计全球海底就有1.3亿座火山,其中有4万座是活跃频繁的)
而且,海底的山体也不似陆地那么牢固,时常有塌方的危险。
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阳光是透不进来的,就算核潜艇拥有可视窗,驾驶员也看不见艇外的任何东西。
在一片漆黑的海水中,核潜艇相当于一个“瞎子”。
那么怎么办呢?
说来也简单。
就像蝙蝠一样,在黑夜里发出声呐(超声波),通过回音来辨认猎物方位。
但问题也在这——
这是战争片。
一旦你发出了声呐,相当于主动把定位暴露给了敌人,你就成了那个猎物。
所以在《蛟龙行动》中,有大量关于“听”的博弈。
这就不得不提到核潜艇中最关键的兵种——声呐兵。
他们是负责通过声波辨别方位,指引潜艇行动的重要角色,相当于整个海军潜艇队在黑暗深海中的眼睛和耳朵。
这一切听起来很离谱的行动方式,就是他们的日常。
舱外路过几只鲸鱼,几座珊瑚礁,几艘船......都要靠听来判断。
作战中,假如声呐兵的数据稍有偏差,就很可能造成全艇的折损。
听声辨位,这已经够难的了。
偏偏,潜艇兵们平时要出动执行的任务,又常常是被动的、突发性的。
在一切都不确定的环境下,靠听声音来定位、追击、躲鱼雷、与敌人搏斗……简直难上加难。
而为了更彻底地逼近那种紧张状态。
导演林超贤的“实拍狂徒”之魂再度燃起,整个片场都被推向了“水深火热”中。
在17米的潜水池里。
演员和导演等人就这么泡在水底下,一共拍摄了超过400个小时。
即便他们经过了9个月的专业潜水训练,都拿到了高等级的潜水证书。
可拍摄过程中,还是充满了危险。
稍有不慎,演员都可能呛水、窒息。
他们在水底下要负重几十上百斤的装备,同时和敌人扭打、搏斗。
透支的体力,吸光的氧气,模糊的视线……拍摄难度远超他们进组时的预期。
△ 演员蒋璐霞回忆拍摄时的艰难
但,也正是如此写实的“难”,才能呈现出真实海军作战的环境。
也在大银幕上,还原极度紧张的氛围。
那种肉眼可见的恐惧,和真实的生理反应,都是常规的演技无法实现的。
02
比海更深的“厚度”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
你肯定也好奇,怎么战场从陆地变到海底了?
两个故事之间其实是有连接的。
还记得张译饰演的队长杨锐吗?
非洲一役,虽然他带领“蛟龙”顺利打下来了,但在国内公映的版本中,其实删减了一个残忍的片段。
负伤的杨锐在敌军仓库中,不慎被子弹打漏的黄饼撒了一身。
要知道,这是一种放射性物质,是含有核辐射的,而他的伤口遭到了大量的沾染。
结局如何?
《蛟龙》在第一场戏中便交代了:杨锐退役。
副队长徐宏(杜江饰)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因为当日在非洲,是他基于战况的考量,擅自改变了作战方案,他认为,这间接导致了杨锐的结局。
所以,在杨锐退役后,他拒绝了接替队长的升职安排,转去了另一位队长孟闯(黄轩饰)的队伍。
Sir非常理解徐宏的选择。
包括佟莉(蒋璐霞饰),她亲眼看着互有好感的机枪手石头(王雨甜 饰),死在自己的怀里。
此后,她变得沉默寡言,作战时总随身带着一颗糖。
面对战友接二连三的牺牲和退幕,身体依然康健无损的人,心理恰恰是创伤最重的。
他们对战友,对情谊,以及对自己身份的态度,都变得复杂起来。
那是一种不得不坚强的“脆弱”。
没错,勇士也会“怕”。
《蛟龙行动》绝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爽剧。
每个人在战争中都有千钧的重荷。
而这一部还新加入了“不稳定因素”,让剧情的走向难以预测。
预告中有一幕,队长孟闯和队员韩骁(于适饰)进行比武。
可仔细看韩骁拿着一把匕首,不像是在比划,而是刀刀致命。
他们之间有怎样化解不开的矛盾?
到了海底执行任务能相互配合吗?
还要说到电影最特别的一个角色。
声呐兵曹弘浪(王俊凯饰)。
作为核潜艇的“眼睛”,他却是最年轻、最青涩的,这意味着他肩负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在电影的第一次任务中,他因为没听清敌方的动线,导致了重大失误。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曹弘浪反省、质疑自己的能力。
他让Sir想起了《红海行动》中的观察员李懂(尹昉 饰)。
这个协助狙击手作战的年轻战士,一开始表现得也很青涩,在搭档顾顺(黄景瑜饰)一次次挖苦般的鞭策下,他战胜了犹豫和恐惧。
用一次完美的狙击,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而曹弘浪呢?
鞭策他的人,是龙鲸号的艇长赵启航(张涵予饰)。
他能否战胜自己,其实预告片中也早有暗示:
相信我
这缕人物的弧光,代表了年轻战士的成长,以及这份成长所要面对的艰巨考验。
作为海军,他们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但作为一个人,电影没有抹去他们人性的部分。
而是让战士、英雄,回归为人。
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参差,这些挣扎和脆弱。
他们的使命,才有了比海更深的厚度。
03
不只是“天花板”
然而,要说《蛟龙行动》中的哪一位战士,最让人钦佩和感动?
那Sir认为一定是他——
导演林超贤。
钦佩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对于拍摄动作题材的痴迷。
这份痴迷,不是只停留在幻想层面的说说而已。
而是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挑战着自己的上限、华语动作片的上限,以及电影工业的上限。
为了给观众呈现最真实的海底作战,他不惜人力物力财力,1:1打造了4艘潜艇。
其中,最大的“龙鲸号”,不仅是外观,就连内部设计也完全还原了现实的潜艇构造。
电影用了一个长镜头,全面展示了这个庞然大物里的9个舱室。
哪怕不是军事迷,也会为如此精细的潜艇构造,感叹一句:牛逼!
光有硬件不够。
还得有绝活。
林超贤又一次在片场展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电影中的全部潜水戏,都是他亲自掌镜实拍的。
有一场,要拍潜艇突然失重,整个舱体90度旋转至垂直。
为了营造纵深带来的危机感,林超贤便吊着威亚,举着机器一遍遍俯冲地拍摄。
你说难吧?真的难。
但他好像就乐意这么干,是真喜欢,真爱玩,也真专业。
大家都知道,林超贤喜欢“来真的”,不只是真枪实弹,也不只水下实拍。
还有,真·火烧人体——
韩东君被烧着的这条腿,可不是特效哦!
真·零距离爆破——
真·高空自由落体——
在这场硬仗中,林超贤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战士!
发现没有,从2016年《湄公河行动》开始,林超贤就一直在创造中国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天花板。
他把上世纪港片中最受欢迎的警匪题材,升级成了集谍战、动作、跨境执法于一体的新类型片。
实现了类型的突破。
并且,能打碎这个天花板的,只有林超贤自己。
2018年《红海行动》,他又突破了国产战争片的拍摄形式——
中国军队海外实战。
不再仅仅是军事演习。
让全世界看到了我国海军特种部队里的军中之军、钢中之钢。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红海行动》打破了春节档清一色合家欢的局面,让科幻、谍战、现实题材,都能上桌春节档。
它证明,在春节档,观众最大的需求不是“主题正确”。
而是好的电影本身。
到了如今的《蛟龙行动》,再度破局。
中国电影中首次有核潜艇部队出现。
就算在世界范围内,也从没有电影把潜艇作战提升到这个规模。
这对观众来说是一场绝对淋漓尽致的观影体验。
也是国产电影不断开拓,工业升级的一次证明。
为什么要做这么难的事情?
为什么要投入那么长的时间、那么高的成本去完成好一部片?
Sir觉得没有别的。
就是“相信”。
不依赖热门话题、网络情绪,去把观众哄进电影院。
而是相信电影本身的力量。
只有拿出真正的本事,只有去挑战那些别人都绕道而行的任务,电影才能留住观众的心。
才能在这个扁平、碎片的视频时代,重塑自己无可替代的魅力。
Sir也相信,这样的《蛟龙行动》,绝对能打出一场漂亮的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