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

评论

20

12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意外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专家教你应对良策

特别策划:疾病365问

医脉通携手各学科临床医生,解答疾病诊疗「十万个为什么」,为广大患友及家属提供就医指导。


图片

本期作者   滕振杰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主治医师


  本期要点   

1. 什么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它是不是脑梗死?

2. 腔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3. 发现“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 该怎么办?



导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可能在大家的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体检报告上经常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梗死灶、多发软化灶”等描述。

于是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描述后就特别害怕及紧张,以为自己得了急性脑梗死,会马上发生瘫痪等一系列可怕的事件。也经常有人会问“我什么症状也没有,怎么就得脑梗死了,该怎么办呀!” 快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它是不是脑梗死?

先说结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种。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脑内的血管堵塞造成的。

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种,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灶很小的轻微脑梗死,也就是说是非常细的脑血管堵了造成很小面积梗死,脑血管就像一颗大树,如果主干就是树干,很细的脑血管就是大树的末梢。

其中有一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堵塞的地方位于大脑的非显著的功能区,无明显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因此这种腔隙性脑梗死也被称为被称为无症状、偶然发现、隐匿性或静息性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这种体检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一般危害较小。而且老年人群中,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很常见,有研究表明,大约10个老年人中就会有3个人存在腔隙性脑梗死,而且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通常来讲,绝大多数体检发现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不会出现失语、偏瘫、感觉异常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这是因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面积很小,受累脑组织很少,且受累脑组织即便坏死,其临床功能也可被其周围其它脑组织所代替,不会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所以,危害程度相对比较小。但目前也有许多研究认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存在,是未来发生认知障碍(如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等)、症状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发现“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该怎么办?

1. 不要太过紧张

前面说过了,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有些人尤其是岁数大的人,出现“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有时候是一种正常的老化的表现。

2.  不要盲目随便吃药

目前阿司匹林对于脑梗死的预防是深入人心的,有些人一听到自己得了腔隙性脑梗死,就开始自行吃上阿司匹林了,这有时候是不正确的。

目前关于是否对于所有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人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国内外均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尚无循证依据。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3.  正确的做法
其实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因此发现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应该积极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并积极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出生体重。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饮食及营养、缺乏锻炼、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如果只是发现1个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同时也没有任何的血管危险因素,目前是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

但是如果是多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尤其还伴有多种血管危险因素,这时应该尽早到神经内科门诊咨询,由医生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如看看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部位,有没有其它的一些脑缺血的表现,有没有脑内大血管的狭窄等,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等)。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给出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

总结

因此, 体检发现这种“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后,不要太过紧张,要正确看待这种情况,积极筛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控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乐观心态,到神经内科门诊咨询,避免过度或错误治疗


图片

本期专家

滕振杰医师



◇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 研究方向:认知障碍、脑小血管病

◇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 河北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质量评价和促进中心秘书

◇ 河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委员

◇ 河北省药学会神经内科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河北省急救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 石家庄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著7篇

◇ 获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9):692-698.

2、Bilski A E, Aparicio H J, Gutierrez J, et al. Antiplatelet Therapy or Not for Asymptomatic/Incidental Lacunar Infarction[J]. Stroke, 2023,54(7):1954-1959.

3、于青云, 丁晶, 汪昕. 无症状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 2019,36(3):211-213.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