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作家新干线·散文」焦永军|故,是故乡的故

关注我们

图片

作家新干线

<<<<<<<<.
故,是故乡的故

图片




(一)

  
想了好久,却不知从何落笔,想写的太多,脑袋里的记忆片段,毫无“时间观念”般地交错出现,次数多了,就像段誉的“鳞波微步”———闪出了残影,“模糊”了那些本就不清的记忆......
那就从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写起吧。
她叫“黑洼”,如这名字一样,是一个“遇水成洼”的地方,一场小雨,抑或一次小雪,哪怕是一次阴冷冬天的寒霜,就能多出几份泥泞。以前是一个行政村,后来区域重新划分,这个离谁都不算便宜的地方,和山掌村划到了一起,归在了我下乡的这个村。当然,作为自然村,名字还在,不像山掌村那样,逐渐成了“口口相传”的回忆。
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并“庇护”着小山村,孕育了祖祖辈辈的村民。但“走出去”是村子里几代人的念想,于是乎在吕二岩和邻村郭家庄之间,一条弯弯曲曲的通往黑洼的“大”路修成了,近年经过修缮,这条路变得平坦,不过,该弯曲的地方总还弯着,像人一样,多少都有几份倔。这几份“倔”,也像群山一样,望着村里的四季变换,融进了落寞的村子,融进了许多人心心念的故乡。
小雪(节气)后的那个周一,天气阴冷,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中,地面覆着一层白皮寒霜。适逢有工作上的事去村子里。同事小俊和我驱车前往,在绕了几个弯,四个轮胎上裹了一层湿泥后,终于到了村里。此时车子打滑,连个小坡也爬不动了,我俩便步行。今年入冬以来,几无降雪,小山村当然也不能“免俗”,虽无雪,但寒风却没有落下,尽情“游荡”在这山谷中。这风谈不上“彻骨”,却足以“刮脸”。我俩迎风前行,寂静的村子里,只充斥着风的呼啸声,偶有几声犬吠。快到目的地时,太阳不大情愿地露了一下脸,“收完”了被风掀乱的白皮霜,旋即又遮上了厚厚的“面纱”。办完事返回时,路过村民老张叔家,一只橘白色相间的花猫,从他院子里窜出,飞也似地冲进隔壁荒废许久的院落。“你大唠胆啦你,还偷悄悄咬哩!”,老张叔这声音先于他的人出来了,不一会儿,老张叔也从院里出来了,脚踩一双旧胶鞋,沾满了泥,手提小半截南瓜,上面依稀可见有咬过的痕迹。见到我俩,他略显尴尬地把布满皱纹的脸挤出了一丝笑容,小俊说:“叔,你要的复印件,我们给你捎来了。”“又麻烦你们一趟,外边儿冷,快进家里坐!”,说话间,他已用同样皱巴巴的手,撩起了门帘,那门帘,已经晒得褪了色,露出了它纯白的底子,有些地方又快破了,看起来坑坑洼洼的。窑洞内有些杂乱,但收拾得有能落脚的地方,地面和墙面,不算平整,还有些黑,尤其是墙,像极了荨麻疹,高一处低一处的。屋里生着热炕,将这不算整洁的窑洞,暖出了家的感觉,这炕也是最整洁的地方。而张叔家的小猫们也窝在炕头,算上冲进隔壁院的小猫,足有十几只。都是橘白色相间,它们错落有致地“堆”在一起,抱团慵懒,旁若无人。橘猫们“四世同堂”,在这寒风正劲的山村里,让人羡慕......
外面的风小点了,小俊和我告别老张叔,驱车往回走,沿着来时路,车轮还是卷起泥土,噼里啪啦地打在车身上,留下了一个个泥点,我又想起小时候乘车去山掌时,车后尘土飞扬的样子。便不自主地往车后看去,我们已经驶出一段距离了,我看到老张叔家生火做饭时,烟囱冒出的炊烟,只是这烟火气刚露头,便被山风,迫不及待地卷走了,消失在空旷的山野中......

图片

(二)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小学写作文时,总会把这些听起来“优美”,但却没有真正体会的词语,写进去。现在体会到了,却写不进儿时的梦想里去了。
今儿是12月的最后一天,明儿便步入了“又大一岁”的光景。村里还是那么静,也许村子早已习惯了“日月轮回”。吃过午饭后,小俊他们乘车去了乡里。我无睡意,便继续忙手头的工作。“紧紧握着青花信物,信守着承诺......”,手机响了起来,是父亲的来电:“你明天元旦过星期呀不?我和恁妈想明前晌回老家看看哩,你姐也回哩,趁你丈人来了,咱回村走走。”“啊,回去看看吧!”“占,都囊哇!”,父亲给我和姐姐打电话就这么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但他常在挂断电话前自我“唠叨”几句,老人机换成智能手机后,这种情况更多了,所以这次我听到了父亲对母亲说:“占,明天孩们都有空哩。”撂下电话,我抓紧赶完手头的工作,得赶最后一趟回城的公交。
村口就是公交站,怕误了车,我13点整就到站牌下等候了,这时,几天不见的山风又吹了起来,还是“刮脸”的劲儿,顺便弄起阵阵尘土。吃了二十分钟土后,郭家庄那边响起了喇叭和咣当声,不用看就知道是“谁”来了——那是一辆散发着岁月气息、承载过好几代人的“老爷车”,斑驳的漆身、发黄的玻璃、仿佛洗不净而又时常泛着油亮的座套,处处彰显着它的“老资格”,车子以一种极为“优雅”的速度,稳稳停在了站牌跟前。车上无座,我便抓着扶手站着。司机自不是年轻后生,他不会主动问你去哪儿,反正到时候,你会提前吱声。随着车门“吱呀哐啷”一声关上,“老爷车”又开始了它的颠簸。第一次坐这车时,总觉得它“风烛残年”,随时可能在半山腰的路上“交待”了,后来证明这担心是相当多余的,就像人们常说的“某某物件还是以前老牌子的好用”一样,它也许不会例外。司机娴熟而又“潇洒”地拨弄着方向盘,轻松过着各种大小弯和窄路。在和车辆“同频震动”了十来分钟后,我到站,然后付款下车。“锈迹斑斑”的它,冒了一股淡黑色的烟,“闪”进了县城的车流中去。
到家还不到下午两点。父母对于提前回来的我,略感吃惊。“要不我们现在回吧,现在还早,风也停了。”,我在门外拍着身上的土说。“占,东西我们都准备好了,还说你今晚才回来,正好你姐他们也在。你姐夫车大,我们带着孩子坐他车先走。”父亲说罢,就转身往楼下走,他的步伐比平时少了几分拖沓,甚至有点儿快。我换了身衣服,和妻子收拾好后,一起出发。这条回老家的路,儿时多次来回,成年了,走的次数却少了。飘着烧饼、亚饼味儿的武家坪、红色景点大寨,再继续就是金石坡、大小南山、土巷圪梁,土巷圪梁往里,就是生养我的故乡北井沟了。那是一个如今“打麻将都很难凑足两桌人”的山村。思忖间,车子已驶出了土巷,快到村里时,迎面遇到了正在赶羊的五叔,他挥舞着鞭子,把占路的羊往地里赶,羊群旁边还有一只德牧,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摇下车窗:“叔,又出前头呀?今年行情咋样?”。五叔明显愣了一下,用似乎认不出我的眼神,看了十几秒后,尴尬地笑了笑:“嗯,出去呀!”我也回了个尴尬的笑:“那叔,你忙着,我先回呀!”言罢,我缓缓地把车往前开,我在后视镜里看着这位儿时的玩伴、亲戚,他没有回头,赶着羊群,和那只德牧一起,渐行渐远。只留下清脆的扬鞭声,在山谷里回荡着......
土巷到北井沟这条路,比羊肠小路宽些,前些年整修过,好走了几年,后来,它又变成了现在充满石子和羊粪蛋的样子。我们沿着这条路很快就到了村口,打麻将的人很难凑齐,这村口的“情报站”也没有了,只剩下几条光秃秃的石凳映衬着鲜艳的标语。我们把车停在小姑家门口,父亲他们早已到了,孩子们在热炕上玩耍着,于是,父亲、母亲和我们一起往老家的房子走去。

图片

我们顺着村里学校的那条路走,这是最近的好路了。当然,学校早已关闭,只是旧址,校门口那棵参天大柳树,已被村里拦腰截断,留下个秃秃的树桩。那操场,被还在村的村民,开成了几块菜地。没人打理时,便会生出一堆堆杂草,入冬以后,徒增荒凉的气息。我们拐了个之字形的弯后,到了曾经的老房子前。院门是个简易上锁的铁栅栏,这门在爷爷去世后,就没换过。再后来奶奶去世,我们也不常回来了,这门开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锁外面包着的布,早已成了粉末,锁锈死了,仿佛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继续完成它的使命。院内荒草萋萋,院中间因为排水不畅,被雨水冲刷出一个大坑,两间房子倒塌,塌下来的泥瓦土堆上也“顽强”长满了杂草。木制的门窗,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你们看,院里西头长了一棵桑树和一棵榆树!”父亲说道。我往西头瞅去,正好夕阳照在院子里,那两棵树,披着落日的光,成了院子里最大的“生机”。我想到了出自《后汉书》的“桑榆”这个词,我第一次学到这个词,是在初中时,那篇著名的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那时,不能真懂其义,现在,不管你懂与否,“桑榆”长在了故乡的院子里。
老房子周围的院落,也都空了,冰凉的院墙、破烂的门窗、丛生的杂草和倒塌的土堆,成了统一“配置”,记得邻居四大爷在世时,他家的窑顶,每年他自己都收拾得平平整整,后来人走了,杂草也是一茬接一茬地长,带走了昔日的平整岁月。
五点多了,夕阳开始加快向山下落去,村里也起风了,坑洼的地上,又多了几片落叶。父亲他们往回走,我独自跑向一处窑顶,这家的窑顶,视界很好,我望了望阳光逐渐消失的老家院落,门前那棵干瘪的枣树,开始随风摇摆。我转身又看向那熟悉的松树坡、那曾经常和小伙伴们爬山的地方,它仿佛几十年没变样,风过处,松涛依旧,只是年华不候......
“小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啊?”
“长大后,我要建设祖国,建设自己的家乡!”
曾经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自己的“建设梦想”,而现在的我,除了那张社保卡是“建设银行”的,别无“建设”......
从老家回来后,母亲生了很长时间的闷气,但她依然爱看快手上关于老家的视频,老家的视频上,大姑“出镜率”很高的,她喜欢扭秧歌、敲锣打鼓说三句半,虽容颜老去,但精气神儿足。这精气神儿也许便是“桑榆非晚”吧......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THE

END

责编

杨志强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焦永军,山西昔阳县人,医务工作者,喜欢用平实简单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爱好诗词。眼中风景千万,心中伊人不变,一笔一划,一情一意。

 推广团队

图片
图片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诗歌编审:姚   哲


投稿邮箱



感谢关注  作家新干线

好看你就点点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