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月24日消息(记者 王颖)1月24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通道”上,来自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村省人大代表匡子宣,分享了黄包山村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富民产业的历程与成果。
黄包山村曾是传统农业主导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有心办事却缺乏资金。2018年,匡子宣当选省人大代表后,在走访调研中听到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呼声。
为改变现状,匡子宣与村两委开启调研和外出学习之旅。他们发现黄包山村地处川渝“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紧邻产业园区,园区企业对高粱和大豆需求大,且村上有430亩复耕耕地。于是,决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为园区企业提供原材料。
面对村民对种苗和技术的疑虑,匡子宣和村两委承诺免费提供种苗与技术,盈利后按效益分红,挨家挨户做工作。合作社规模从430亩逐步扩大到860亩,村民信心不断增强。到2020年,黄包山村建成1000亩大豆示范种植基地和1500亩高粱示范种植基地,每年向园区企业供应20万斤优质大豆和30万斤高粱,村民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还获评合江县高粱种植示范村。
此后,黄包山村积极争取中省扶持资金,购置机械、出租门市,成立建筑公司提供劳务服务,承接园区项目建设,探索出“固定资产收租金、外包服务抽佣金、承接工程挣薪金、入股企业分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五金”发展模式。2020-2024年,村集体经济连续5年收入超100万元,带动8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从“空壳村”到集体经济强村的转变。
1月10日,黄包山村供销合作社给91个入股社员分红10万元,人均1100元。匡子宣表示,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与村民期盼有差距,未来将继续倾听民声,履职尽责,携手村两委把黄包山村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