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4

评论

8

1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阻止中国科考船进入印度洋,印媒炒作对华形成“双杀”,有何意图?

2024年2月6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在外交上对中国形成“双杀”。

只因在同月3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港,印度潜艇“鲉鱼”级前来进行正式访问。

与此同时,中国“向阳红03”号科考船因斯里兰卡的禁令未能靠港,只能驶向马尔代夫。

图片

因为此前斯里兰卡宣布,一年内将不再让中国科考船停靠其港口或在其专属经济区内作业。

这场看似小规模的外交事件,却暴露了印度对中国科考船活动的高度敏感。

印度为何对中国科考活动如此警惕?

印度洋的“局外人”博弈

2024年年初,斯里兰卡宣布从1月起禁止外国科考船进入其港口或专属经济区,执行时间长达一年。

图片

这一政策看似与所有国家无关,但其指向性却极为明确——中国科考船成为主要目标。

就在这一禁令生效后,中国“向阳红03”号科考船被迫改变航线,驶往马尔代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月3日,斯里兰卡独立日当天,印度“鲉鱼”级潜艇受到了斯里兰卡海军的热烈欢迎。

这一“区别对待”让印媒激动不已,甚至将此事件视为印度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图片

然而,这一政策的背后并非完全出自印度的影响。

斯里兰卡长期以来在经济上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而美国作为IMF的主要股东,也对斯里兰卡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美国霸权明确反对中国科考船进入斯里兰卡,这无疑让印度的“胜利”显得并不牢靠。

与此同时,斯里兰卡对印度的妥协也更多是策略性姿态,并未体现真正的地缘倾向性。

图片

与斯里兰卡不同,马尔代夫的态度则更加鲜明。

尽管印度反对,马尔代夫仍允许“向阳红03”号靠港,并于2月8日抵达该国首都马累进行访问和补给。

与此同时,马尔代夫政府明确表示,中国科考船不会在其水域进行任何研究活动。

马尔代夫新任总统穆伊兹更是在不久前要求驻守马尔代夫的印度军队限期撤离,强调“印度洋不是某个国家的后院”。

图片

这一表态无疑让印度的“外交胜利”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科考活动的正当性与意义

中国的海洋科考活动一向遵循国际法,目标明确,且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国际意义。

以“向阳红”系列科考船为例,这些船只具备先进的多道地震采集系统、升降鳍板、重力取样器等设备,能够在海洋深处开展精准的地质构造研究、生态系统调查及气候变化分析。

图片

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活动,既是为了获取科学数据,也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和公海活动国责任的践行。

中国的海洋科考活动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

例如,中国“蛟龙”号潜水器的深海探测行动为西太平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带来了突破性成果。

在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蛟龙”号下潜至5600米深海,采集了数百件生物样品,为分析海底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

类似的,印度洋作为全球气候调节的重要区域,其海洋数据对研究大气环流和热带气旋等气候现象至关重要。

“向阳红03”号的科考目标包括检测印度洋的海洋碳循环及热带季风的驱动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关系到中国,也对全球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一贯提倡科学无国界理念,通过联合科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

图片

例如,在西太平洋科考中,中国不仅搭载了多国科学家,还共享了大量样品和数据。

马尔代夫作为印度洋的重要岛国,与中国的合作更为紧密。

尽管印度多次施压,但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仍批准“向阳红03”号靠港,并明确声明中国船只的活动不会威胁任何国家的安全。

这种合作模式有力地驳斥了印度对中国科考活动的恶意指控。

图片

中方科学家强调,所有在印度洋的研究均符合国际规则,且在相关国家的许可下进行。

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与经济收益。

印度的防范心理与局限

印度对中国科考船的高度敏感,既体现了其对地缘安全的过度忧虑,也暴露了其海洋治理能力的不足。

图片

从历史上看,印度一直视印度洋为“自家后院”,奉行“地区门罗主义”,不允许其他国家在印度洋活动。

然而,这种心态更多是对自身局限的掩饰,而非一种实际掌控力的表现。

近年来,印度频繁对中国科考船进行干扰。

自2022年以来,印度媒体多次炒作中国“远望5”号、“实验6”号等船只“窃取水文数据”的谣言,并向斯里兰卡等国施压,要求拒绝中国船只靠港。

图片

然而,国际观察家指出,这些所谓“安全威胁”不过是印度的心理投射。

因为中国的科考船在公海活动本身是合法的,而所谓“间谍船”的指控缺乏任何事实依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对中国潜艇活动的担忧。

2014年中国潜艇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时,印度媒体就将其渲染为“战略入侵”。

近年来,印度加快建设反潜设施,包括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部署反潜巡逻机,并联合美日打造水下侦测系统,但其对中国潜艇活动的了解依然有限。

图片

尽管印度声称将加强印度洋控制,但其海军能力与野心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目前,印度海军的水下力量依然以老旧舰艇为主。

现役的11艘潜艇中,大多数已超服役年限,而其自建潜艇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更新需求。

此外,印度的海洋数据采集能力也十分有限。

图片

直到2023年,印度才正式投入第一艘专业海洋调查船“桑塔亚克”号,而中国早已装备多艘现代化科考船。

图片

缺乏精细化的水文和声呐图,让印度在应对潜艇威胁时显得捉襟见肘。

印度以施压邻国的方式试图扭转地缘劣势,但这并未带来长期的战略收益。

斯里兰卡等国虽然在压力下采取了部分顺应印度的政策,但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等国却因印度的“胁迫外交”而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

马尔代夫明确表态“印度洋不属于任何国家”,更要求印度撤出驻军,正是对印度不尊重主权行为的反击。

图片

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科考船的极端防范不仅难以实际制约中国合法的海洋活动,还因其强权姿态导致区域国家的不满。

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不利于地区稳定,也将印度推向更加孤立的境地。

结尾

在印度洋这片蓝色疆域,印度的紧张与焦虑无处不在。

然而,正视地区合作的趋势,与周边国家建立平等互信的伙伴关系,才是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实现长期利益的正确路径。

否则,过度的“防范心理”不仅会耗尽资源,还可能将更多国家推向对立面。

参考文献

环球网《多次“担忧”中国船只研究活动,印度为何力阻中国科考船进印度洋?》

光明网《携手科考 深化交流》

新华网《揭秘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牛”在哪?》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