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过去一年,东川区承压前行、逆势而上,在应变求变中抢抓新机遇、增创新势能,拼出了“把东川经济搞上去”的新士气和新干劲,也摸索出新时代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招数和新打法。
突出项目带动、消费提质,
发展支撑更加坚实
●谋划储备项目187个,列为省级重点项目21个、重中之重项目2个,市级重点项目26个。新增入库项目147个,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14个,项目开工率73.8%,同比提升10.8个百分点。
●积极落实“两新”政策,11家销售企业被纳入省级以旧换新企业名录。农村网上零售额实现1.89亿元,增长8.86%。
●“一把手”省内会见客商248次,带队赴省外招商15次。绘制招商图谱5幅,开展招商活动13场次。签约项目53个,协议资金37.2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个。
突出结构优化、量质齐抓,
产业转型持续深化
●新增规上企业7户,规上工业年内扭负为正,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2.2%,排名全市第1。57户循环经济企业产值突破30亿元,新能源产业总装机容量突破1GW,云坪光伏、角家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海科村项目纳入省第一批“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
●园区营业收入完成210.2亿元,增长3.25%。投入3000万元,建成省级绿美园区、绿色低碳园区。推动“飞地园区”共建,引进1个项目在磨憨注册。
●策划实施文旅活动40余场次、“东川大集”系列活动4期,景区综合曝光量过亿,“格勒滨湖小镇”“七彩红土地”等话题爆火出圈。1至11月,接待游客419.4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8.76亿元,同比增长20.9%、29.5%。树桔红军渡成功创建3A级景区。成功举办第十八届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昆明市第七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赛。
突出成果巩固、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前三季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3055.92元,增长25.76%,增速排名全省第2。投入622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5个,开展消费帮扶突破1亿元。
●新增耕地2100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000亩,完成粮食种植22.32万亩,产量5.98万吨。实施产业项目61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1.6亿元,打造省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1个。
●149个涉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619.87万元,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绿美乡村1个,市级绿美村庄102个,打造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5个。
突出建管并重、内外兼修,
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投入1800余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0个、抗旱保水项目8个。硬化农村道路20公里、硬化率达99%,建成绿美公路56公里。
●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8公里、污水管网7.7公里、综合管廊1.3公里。改造老旧小区46个,提升改造游园、“口袋公园”4个,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
●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创新推出“潮汐摊区”,为流动商贩“筑巢安家”。
突出改革创新、提振信心,
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省、市赋权事项9个,全区政务服务事项与权责清单关联度达100%。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引进医疗新技术、新项目60余项。
●全社会研发投入1.36亿元,增长44.36%。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户、创新型中小企业3户,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12亩,全球最大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建成投用。
●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99%,服务企业100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220余个。
突出绿色发展、守牢底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空气优良率97.54%,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1。深化滇川两省五县区金沙江流域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巡河4次,排查尾矿库污染隐患并整治问题8个。
●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8784亩,治理水土流失54.1平方公里,完成林草种植5.7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乡村2个。
●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顺利推进。
突出以人为本、可感可及,
民生福祉更具质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2.34%,开发公益性岗位4018个,获评全市首家省级就业“幸福里”社区。
●义务教育巩固率99.03%,一本上线率21.88%,为近10年以来最好成绩。人民医院获评全市首家县级三乙医院,引进省市级专家工作站14个。建成非遗展示中心。
●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5万人、5.7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45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2.93亿元。
突出源头治理、防范化解,
平安建设卓有成效
●增强抵御系统性风险挑战能力,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解决1003户群众住房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22.2%。校园食堂安全“6T”全达标、“网络明厨亮灶”全覆盖。
●划分“微网格”2186个,信访总量下降2.55%,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38%、7%,命案发案数下降50%,电诈案件同比下降22.03%,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18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1个。
2025年
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坚定不移扩投资、促消费,
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坚定不移抓转型、调结构,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强品质、优功能,
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之城
坚定不移夯基础、促增收,
着力打造幸福和美乡村
坚定不移抓改革、重创新,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抓保护、强治理,
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图景
坚定不移抓民生、增福祉,
着力打造普惠保障体系
坚定不移守底线、保安全,
着力打造平安稳定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树牢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