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南站房顶采用高分子透光膜,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节约照明能源。
2.房顶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设有20586个抗风夹,检修工作由4到6名检修人员分小组逐个、逐块进行检查。
3.由于房顶地势高,检修人员需应对不同季节温度的考验,尽量选择清早和傍晚的时间进行检修。
4.同时,检修人员还需注意职工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保证设备安全,不影响旅客安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
热火朝天的春运大潮正在进行,春运40天,预计离穗、抵穗人员流动量将达到1.9亿人次。在旅客回家途中,相伴的是火车站、机场、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工作人员,除了常见的驾驶员、乘务员、售票员外,还有更多服务者奋斗在鲜为人知的岗位上,默默为春运奉献力量,守护旅客归家路。即日起,本报推出《热春运·冷工种》系列报道,走近这些“冷门”岗位的工作人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科技感房顶
广州南站房顶除了传统的采光玻璃外,房顶还使用了高分子透光膜,每张膜内设一条充气管道,气压不足时随时进行补气,以保持饱满鼓胀的状态,形成透明的气枕,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
气枕由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和支撑体系共同构成,透光率高达95%,可减少站内日间照明强度和时间,节约照明能源。
检修内容
广州南站的房顶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房顶面有20586个抗风夹,每次作业由4到6名检修人员分小组逐个、逐块进行检查,巡检一次需要至少两个小时。
房顶为拱形结构,最高点离地面52米,最低点47米,每次检修时,检修人员都行走在斜面上。
黄荣彬和工友们登上广州南站站房房顶,进行检修维护工作。
1月23日是南方小年,广州南站客流激增。广州南站的房顶,却是一片远离喧嚣、天高海阔的“云端秘境”。早晨,广铁集团广州房建公寓段广州南高铁房建车间的工长黄荣彬和工友一行,登上被称为“天面”的广州南站站房房顶,负责检修维护工作。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候车大厅的正上方,是一条狭长的“云朵天面”,约1.6万平方米的面积铺满了上万张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同材质的透光膜。苍穹之下,天清日明,透光膜结构看上去就像片片白云,Q弹、软绵绵,仿佛置身孩童喜爱的蹦床乐园。
房顶面积11万多平方米
巡检一次需2小时
作为全国客运最繁忙的高铁站,广州南站的高颜值备受旅客喜爱。从空中俯瞰,站房房顶如同巨大的芭蕉叶片片上扬、层层递进。除了传统的采光玻璃外,房顶还使用了高分子透光膜,每张膜内设一条充气管道,气压不足时随时进行补气,以保持饱满鼓胀的状态,形成透明的气枕,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气枕由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和支撑体系共同构成,透光率高达95%,可减少站内日间照明强度和时间,节约照明能源。透光膜材料抗腐蚀能力强,长期处于日晒和降水环境下仍能稳定使用,寿命长达15-25年,还可以构成独特的造型,兼具环保性、经济性和美观性。
黄荣彬和工友会定期爬上广州南站房顶,进行检修和维护。“我们要检查每张充气膜是否破损漏气、金属屋面板和房顶玻璃有无爆裂、玻璃的边缝接缝处有没有渗水的痕迹,还有清理水沟和打扫异物等任务。”黄荣彬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个月会对天面进行巡检,碰到台风天、暴雨天等特殊天气,也会视情况灵活处理,在台风前和台风后及时进行检修。每次巡检一般上来6个人,分成3组,每组2人,分头行动,房顶分成12拱,每组负责4拱。”他们通过人工检查和无人机巡检结合的方式逐个检查气枕是否充气良好、有无破裂,进而根据情况检修充气管道或使用备用材料修补气枕膜。广州南站的房顶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房顶面有20586个抗风夹,每次作业由4到6名检修人员分小组逐个、逐块进行检查,巡检一次需要至少两个小时。
黄荣彬和工友会爬上广州南站房顶进行检修和维护。
检修时行走在斜面上
还需应对季节温度考验
房顶的风景确实很美好,但是黄荣彬每次巡检都无暇欣赏,更多的是压力和担心。房顶为拱形结构,最高点离地面52米,最低点47米,检修时,行走在斜面上,他们都必须格外小心。“作为工长,其实我还是蛮担心的,主要是职工的人身安全,再就是环境安全,要保证杜绝高空坠物的情况。但即使有危险,我们也要做好这个事情,保证设备安全,不影响旅客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黄荣彬说。
由于房顶地势高,冬冷夏热,他们还需要应对不同季节温度的考验。“夏天最热的时候,房顶路面的温度可以高达50摄氏度。我们会尽量选择清早和傍晚的时间进行检修,就会稍微好一些。”电工周桢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待了六七年,是工友中资历最老的。
管道工周佳松和韩佳维都是去年才毕业的小年轻,“最早得知自己被分到这个岗位上,要上广州南站房顶作业的消息时就很兴奋,很期待。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是广州南站最爽的工作之一。”周佳松笑着说,“开始几次上来的时候,确实感觉很新鲜,很爽,但是很晒很累也是真的。逐渐习惯之后,更多的感受就是责任和压力了,每次都必须一丝不苟地仔细检查,才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未然之时。”
几位参加巡检工作的工友以“天面”为背景合影留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