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外交评论》双月刊系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类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刊。该刊以“立足中国看世界、放眼世界观中国”为宗旨,关注在“大国际关系”“大外交”学科范畴内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重对中国外交及其相关问题的研讨,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致力于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通和结合。《外交评论》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国内主要期刊评估体系的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内容摘要
统筹内外:大外交时代的中国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构
作者:凌胜利
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内外挑战也更加多元,涉外国家安全局势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建构科学、高效的涉外国家安全保障机制任务日益紧迫。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设旨在保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受外部威胁和挑战。此外,健全和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也是推动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维护海外安全利益的必由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设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探索和全方位推进三个阶段,并渐次形成了以涉外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为基础,以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为保障,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当前,面临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新时代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运用统筹逻辑、遵循法治原则。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构主要包括动员、协调、执行和评估四个部分,旨在增强机制整体的灵活性、协同性和高效性,从而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
关键词: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海外利益保护 大外交
学术、学科与学问: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探讨与谱系构建
作者:李安山
摘要:区域国别研究即“地区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却不够充分。为了加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区域国别研究应以国家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在借鉴国际学界已有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为方法论,对他者即中国以外的国别和区域进行自主、客观和全面的研究,这既是对他者进行系统考察并抽象出相关理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行世界知识普及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专才和通才的教学领域,因而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学术、学科与学问建构历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特色体现在阐述区域国别研究的性质时突显其特点,学科创立、国家支持以及名分本身增强了其对学界的吸引力;区域国别研究的学问功能体现于强调学以致用与用以强学的结合。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与欧美的不同更突显其特色;区域国别研究的课程体系构建表现为基于地理划分与多元设计理念搭建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学科智识体系纲要。由于具有使用他者语言、调研需获他者同意、研究他者社会这一特性,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应在坚持自主性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其客观性。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旨在为我们深入了解世界、加强文明互鉴、促进学科交流、培养全面人才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学术引领、智识支撑和专业保障。
关键词:区域国别 学术引导 学科交流文明互鉴 人才培养 咨政作用
保守民粹主义崛起:特朗普冲击与中美长期战略博弈
作者:赵明昊
摘要: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胜利标志着保守民粹主义的主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政策议程及其更加忠诚于特朗普的执政团队,将给美国的内政外交带来深刻变革,也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外溢性影响。特朗普试图开启的“新里根周期”,既可能令美国缓解沉疴痼疾、焕然一新,也或使美国陷入更为深重的对立和危机。考虑到西方多国出现的民粹主义转向,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国际秩序的冲击性、破坏力趋于增强。美国战略界在2024年大选期间展开的辩论值得关注,一些人士甚至毫不掩饰其在中国问题上的“里根式冲动”。“管理竞争”与“击败中国”以及“竞赢”与“速胜”等不同理念和主张之间的张力,对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一个时期,“美强中弱”的实力对比格局难以轻易改变,但美国也有不少劣势,如国内分裂加剧、盟友疏离之忧、信誉损耗挑战等。中国需要从中长期的角度审视特朗普冲击,更加审慎、灵活地运筹中美博弈,避免被美国的鹰派势力带入其制造的“竞斗漩涡”。
关键词:特朗普 中美关系 美国外交民粹主义 国家安全 大国竞争
军事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威慑的生成路径
作者:张煌 杜雁芸
摘要:伴随全球军事智能化进程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日益作为一种拒止性或惩罚性威慑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人工智能威慑的提出及其军事实践有其现实背景和内在必然性。人工智能是重塑全球攻防平衡的稳定性力量,为破解传统威慑手段难以应对多样化威慑对象的困境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其也成为“一体化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威慑的构成要素而言,人工智能威慑可以生成威慑能力和威慑意愿,并通过威慑信号将威慑意愿传递给对手。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赋能和物化等方式生成威慑能力。威慑双方也可借助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系统来感知对手的威慑意愿,并快速、灵活、准确地识别与传递威慑信号。就具体实现路径而言,人工智能既可以与核武器系统、网络以及太空攻防技术相结合,又可以物化为自主武器系统,通过侦察威慑、“定点清除”式累积威慑以及机器人“蜂群”威慑等方式,在生成威慑能力的同时释放传递威慑意志的独特信号。
关键词:军事智能化 攻防平衡 自主武器系统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威慑
外部制度压力、地区大国协调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
作者:朱杰进 魏宇航
摘要: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其制度化水平却出现明显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东盟制度建构所处历史情境的两大关键性变量有关,其中,外部制度压力是影响东盟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的自变量,而地区大国协调程度则是影响其制度化水平的条件变量。在投资领域,东盟面临的外部制度压力较大,且地区大国的协调程度也较高,使得东盟投资区的制度化水平总体较高;在贸易领域,虽然东盟面临的外部制度压力同样较大,但地区大国的协调程度却较低,致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化呈现中等水平;而在金融领域,东盟面临的外部制度压力较小,从而导致东盟金融一体化框架的制度化水平较低。探讨东盟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东盟制度建设的动力机制,以及中国如何与东盟开展国际制度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盟 制度压力 地区大国协调 制度化水平 历史制度主义
排版 | 周彦孜
本文源于《外交评论》2025年第1期。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