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别人过年我上班、别人睡觉我干活,“东北三兄弟”在长江上过春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1月22日是北方小年夜,21时30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淮安高铁基础设施段的00后东北男青年吕文举在五峰山长江大桥正桥上作业,“刚起床,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祝福一下,就出来上班了”。

临近春节,重点设备的检修频次都在增加,吕文举和同事们要在节前多检查保养一遍设备,确保状态良好,“这能够保障列车运行畅通,让旅客体验更好”。

图片

隧桥工正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

吕文举和同事们乘坐电梯升到大桥南引桥桥面,往正桥走去。此刻,室外的温度已降至零下,而且越靠近江心风越大。

走到作业地,顺着十几米的爬梯下到墩台上,今晚四个小时的“天窗”时间内吕文举他们需要将6个墩台上的30个支座状态全部保养一遍。

他们要将支座防尘罩四个面八扇玻璃逐个“抵”牢,打开四个入口,吕文举一步从墩台面跨上支座,躬身弯腰半蹲着踱步挪进防尘罩内,开始擦拭起镜面板。

刚开始时,擦拭的速度都很快,上跨弯腰偏头探身,不断从防尘罩的四个入口来回穿梭,虽然罩内高度很低,空间狭小,但经验丰富的他们很快便能擦完一个。

图片

00后男青年成为隧桥工主力。受访者供图

支座保养的工作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像吕文举这样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00后青年来说,一样的作业步骤重复几十遍,精神的疲累不亚于肉体的疲累。

桥隧工李俊良是辽宁人,也是个00后,他喜欢在作业时哼唱带着东北口音的rap。当入职第一天看到曾创造七项世界第一的、横越在长江之上的五峰山大桥时,李俊良满眼震撼。

干铁路当桥隧工,李俊良曾经也后悔过。从东北大老远跑到江苏来,熬着无数的夜。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刺骨,“想想不如回东北老家,开间小店快活人生”。

但每次作业后从桥上下来,站在宿舍窗前遥看壮观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听到高铁从大桥上“呼”的一声疾驰而过,李俊良的心中就燃起一丝自豪,“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李晨是当晚作业组里年龄最小的,和吕文举、李俊良一样都是东北人,他来自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由于经常在一组作业又都是东北人,同事们都称呼他们为“东北三兄弟”。

图片

深夜工作是隧桥工的特点。受访者供图

猿臂蜂腰是同事们对李晨的形容词,蹲在支座防尘罩口的他可以直接探身伸手擦拭最内侧的镜面板,纤细的胳膊就好似不会累的机械臂,不停的在镜面板上挥舞。

即便周围寒风呼啸,李晨的额头上还是开始渗出汗珠。李晨已经是有3年工作经验的桥隧工了。第一次上桥,他根本不敢顺着爬梯爬到十几米下的墩台上,如今爬高上梯根本不在话下。

桥隧工们随身都会背一个工具包,里面装满着工具和纸笔,为了处理和记录需要整治的事件。为了减轻负重,他们一般不会携带食物,只带一壶水。长时间作业很消耗体力,休息时大家都会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赶紧干吧,一会汗干了会感冒。”吕文举招呼大家继续作业。凌晨3点30分,吕文举和同事们终于将所有支座全部保养完成。

2025年春运已经开始,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纷纷返乡团聚。但“东北三兄弟”都需要值班,不能返乡回家过年。

“我妈叫我自己包饺子吃,吃完安心上班。”吕文举说,虽然我不能回家,但自己会保障好铁路运输畅通,守护好亿万异乡人的平安回家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