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症状常引发人们担忧,但在急于恐慌之前,首先需要区分便血的真伪,其成因可能大相径庭。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的主治医师张淑红表示,食物如红心火龙果、甜菜及桑葚中的天然色素,人体无法完全吸收,会随粪便排出并改变其颜色,常被误认为便血。同样,部分药物如含铁补充剂、铋剂及某些中药在体内代谢时也会影响大便颜色。这些由食物或药物引起的大便颜色变化仅是外观上的,不伴随肠道疼痛等症状,停止摄入后,大便颜色会在几天内自然恢复。然而,由以下疾病导致的大便出血则是真正的便血,需引起警惕。
1、痔疮
内痔由肛管黏膜下静脉丛曲张形成,排便或腹压增时易破裂出血;外痔则由皮下静脉丛扩张或血栓形成,表面破损也会出血。
2、肛裂
因长期便秘导致肛管皮肤裂伤形成溃疡,排便时刺激溃疡面引发出血。
2、直肠息肉
当直肠息肉表面黏膜受损,如因摩擦或炎症,会导致少量鲜血附着于粪便上,不与粪便混合。便血常间歇性出现,患者可能无痛感,但有时感觉肛门有异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或需手动推回。
3、肠道炎症
肠道炎症性疾病多引发暗红血便,其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直肠和结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出血。患者便血伴黏液,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呈糊状或水样,伴有排便不尽感。
4、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影响整个消化道,肠道表现为节段性炎症,伴有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改变。慢性炎症和溃疡导致出血,便血量少且与粪便混合。患者还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及瘘管形成,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腹泻多为糊状,脓血便相对少见。
5、肠道肿瘤
肠道肿瘤导致的便血多呈现为暗红血便,肿瘤生长侵犯周围血管,导致出血。患者早期可能间歇性少量便血,随病情恶化,出血量增加。同时,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次数、形状改变,如细条、扁条或带凹槽。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发现便血时,先暂停食用可能引发便血的食物,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便血持续,并伴有腹痛、肛门潮湿、疼痛或肛门出现肉球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接受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恶化。(通讯员 卿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