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从现在开始,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将主攻哪些内容?未来我国的乡村将是什么景象?
什么是“美丽乡村”?根据新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就是“村庄干净整洁、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专家介绍,《实施方案》对美丽乡村的评判标准,遵循的是“各美其美”的原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阳平坚:因为中国地方这么广大,各个地方各有特点,所以还是要发挥各地方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在这个指标设置的方面,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略的指标体系。
“美丽乡村”建设近期要达到哪些目标?《实施方案》规定,到2027年,全国近3000个县里,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要达到40%。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到2027年前,国家将分类选取100个左右的重点县(市、区),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阳平坚:要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乡村,要选择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县,重点支持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两山转化,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宜居宜业为重点,这一类型的县可能有希望能够优先入选。
记者在新发布的《实施方案》中发现,多个具体任务都涉及对水的治理。比如计划到2027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管控率将达到60%,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更是要达到85%。为什么“治水”在农村如此重要?我国在农村水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阳平坚: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这一块,一直是对农村水环境影响非常大的。另外一方面,因为农业生产其实是有很多的农药化肥的使用,面源的污染也是我国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点。把“水”这一块特别的突出和强调,我认为也是补短板的一个主要的做法。
农村治水,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云南省元谋县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春节前夕,在元谋县小杨庄村,蔬菜采收外运进入了高峰。以前村里家家门前一口井,生活用水乱排乱淌,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两年前,当地开始探索将农民饮水、农村污水和农业节水打包在一起的“三水共治”新模式,现在农村污水治理率已经达到10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元谋分局副局长 郑迎飞:黄色部分是每家每户的户用收集管网,蓝色部分是整个村污水收集的主管网,污水通过每家每户收集以后,进入主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处理达标以后的水,接入农业灌溉的管网,用于周边农田的灌溉。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后,村民在院子里就可以把污水排入管道,同时家里还装上了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告别了打井吃水的历史。
“三水共治”的模式目前在元谋县已推广到7个村庄。全县共建设污水管网627.7公里,14.7万名群众从中受益。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国家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将部分农村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此外还将开展农村较大面积劣V类水体摸底排查,建立清单并动态更新。
农膜、农药瓶、编织袋等农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威胁都很大。新发布的《实施意见》专门要求加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定到2027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要达到80%以上,到2035年达到90%以上。此外,对农膜、秸秆的回收利用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加强这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湖北宜昌的一个村子用环保超市的做法给出了答案。
1月21日,在湖北宜昌的宜都市五眼泉镇荷叶溪村,“环保超市”年货节正式开启。粮油、水果、瓜子花生,各类年货和日用品吸引不少村民前来采购。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村民 曹昌荟:在这里办年货一是品种多,再一个我们废品都弄来回收了,都有积分,用积分来兑年货,也不用出多少钱,这是我们最大的实惠。
村民口中的积分,指的就是“环保积分”,荷叶溪村开了一家只存垃圾不存钱的“环保超市”,村民可以用旧衣服、编织袋、农药瓶等十几种家庭常见的废旧物品来兑换积分,把积分存到“环保超市”,就能当钱花。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荷叶溪村党总支书记 王晓波:市面上不收的农药瓶、农药袋、杀虫剂瓶等,对环境有影响的,我们统统收起来;其次我们收购的纸皮、矿泉水瓶、塑料,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这样可以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当地负责人介绍,回收的农药瓶、编织袋等物品交由城管部门下属正规渠道统一回收,一般再生资源则通过市场渠道进行回收。这些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利用之后,产生的收益可以继续用来回收新的废弃物,形成循环链条。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村民 张凤英:以前就是到处都扔,满沟里都是(垃圾),现在都弄来变成积分了。这确实利农利民的。
截至目前,荷叶溪村的500多户村民,有98%参与到“环保超市”的乡村治理实践中,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2023年以来,仅这一个村子就累计实现垃圾减量约五万吨。
目前,类似的回收模式已经在湖北省的宜昌、十堰等地区开展。
随着农村的发展,很多老宅和院落逐渐空置。新发布的《实施意见》专门强调了对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的引导,提出引导村民打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见缝插绿、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实现对村庄的微改造、精提升。在河南焦作,对“空心村”的治理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了村庄的“颜值”和村民的生活品质。
一大早,在河南焦作沁阳市的秘涧村,村民老张正在他负责的“小菜园”里除草。这个由宅基地改造成的小菜园,点缀了手工制作的瓢虫、鸟窝等乡土元素,别具一格。
河南沁阳市秘涧村村民 张胡闹:这里原先是一片荒芜多年的老宅基地,经过咱们“空心村”治理中咱们村委会帮我把这里打造成了小菜园,平时我就在这里种种菜,浇浇水,除除草,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吃到新鲜蔬菜。
近年来,秘涧村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经过与村民多轮协商,经同意后将影响村容村貌的39处老旧危房拆除,由村集体出资20余万元,将荒废的宅基地打造成“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免费交由村民认种使用,目前共有25户农户打造了这种小园林。
河南沁阳市秘涧村村委会主任 张耀辉:我们建立了长效机制。给小菜园通上了自来水,对管护比较好的农户给予免除一部分水费的奖励。这一措施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河南省从2021年开始推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村庄荒芜宅基地治理,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进行绿化美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阳平坚:美丽乡村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村民自己觉得美丽,《实施方案》专门强调要推进村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格局。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陈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