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博:把天津的烟火气带到舞台上

原标题:

付晓博:把天津的烟火气带到舞台上

天津日报记者 徐雪霏 摄影 姚文生

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从业二十年来,付晓博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原本对表演一窍不通的他,机缘巧合考入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毕业后顺利进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开启了戏剧人生的大门。

创作让他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从《贼在囧途》到《我,不一样的柴火》,始终坚持天津本土原创话剧的他,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话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观众走入剧场。他说:“戏剧始终要为观众服务,只有人们爱看的戏剧,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戏剧。”

图片

付晓博,1982年出生,河北省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编剧、导演。话剧代表作《日出》《福星盈门》《贼在囧途》《我,不一样的柴火》等。开设个人视频账号“晓家晓事”。

演小角色登上舞台

边看边学加深理解

付晓博觉得,有时人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就像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和陌生人多说两句话都会结巴的人,有一天居然会成为一名演员。

付晓博出生在河北涿州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对绘画痴迷的他立志长大要当画家,可谁知终于如愿学上了美术,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别的同学画出来的素描都是干干净净的,我画完,纸上、手上都脏兮兮的,我就明白自己画画一辈子也没戏。”付晓博说。

但付晓博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创作。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每次班里有活动,都让他组织,从小喜欢听相声、看小品的他,总能写出些有趣的作品让同学演,但演出时,坐在台下的他心里多少有点儿别扭——他想,要是自己能站在台上该多好,肯定比别的同学演得好!

临近高考,同学们开始思考毕业后的方向,付晓博犯了难。这时,老师给了他一张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鼓励他去试一试。电视剧《还珠格格》正在热播,吸引了一大批孩子想学表演,电影学院的报名人数增加了几十倍,附近的宾馆人满为患,付晓博只得和几个同学一起租住在简陋的地下室里。

听同学说,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也在招生,付晓博琢磨,既然要干这一行,干脆也去试一试。他从没学过表演,对考试并没抱太大希望,准备打道回府时,却意外接到了通知。

“那时都用传呼机。按理说,地下室根本没信号,可搁在床头的传呼机却嘀嘀嘀响了起来。我拿过来一看,是022开头的电话号码,赶紧找公用电话打过去。对方告诉我,你被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录取了,请留意接收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感觉像做梦一样。”付晓博回忆道。

2001年,付晓博成为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第一批学生。这段学习经历,让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还没毕业,学生们就开始跟着老师一起演话剧。付晓博演过《为你喝彩》《贵妇还乡》,看着老师们在舞台上挥洒激情,他暗下决心,要把一生奉献给舞台。

2005年大学毕业后,付晓博进入天津人艺,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外形不占优势的他,起初并不被看好,但当时天津人艺副院长张金元对他抱以厚望,认为天津人艺缺的就是像付晓博这样不管放在哪里都能顶得上的演员。

付晓博没让老师失望。他在天津人艺参演的第一部话剧,是任鸣导演的《日出》。在戏里,他饰演在妓院打杂的小顺子,这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导演也没把精力放在他身上。可付晓博没有懈怠,他仔细琢磨,在表演上增加了一些剧本里没有的小设计。任鸣导演很满意,直到今天,这些表演依然被保留在戏中。

话剧《日出》付晓博演了近百场,时至今日,他依然觉得这段经历是他职业生涯最引以为傲的事。他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毕业就能和国内话剧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合作,不仅加深了我对表演和舞台的认知,对艺术的见解也有了质的提升。每次导演排戏,我都在旁边默默观看,感受他对戏剧的理解,看他如何做导演,如何给演员讲戏。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现在我做了导演,也会用到这些技巧。在天津人艺二十年,我把《日出》写在我履历表的第一位,虽然这个角色不是很重要,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作品,是我毕业后真正走上舞台的第一部戏。”

图片

《我,不一样的柴火》剧照。摄影 姚文生

《贼在囧途》系列喜剧

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动

刚进入天津人艺的那段日子,付晓博每天除了排戏,剩下的时间都在后台写剧本,只为赚点儿外快糊口。那时他工资微薄,房租都交不起,所以只要有人找他写剧本,不管钱多钱少,他都愿意接。也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积累,让他掌握了创作话剧的能力。

原创喜剧《贼在囧途1》是付晓博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话剧,灵感来源于英剧《神探夏洛特》。看着剧中仅仅通过一些微小细节就能分析出案情的神探,他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却都是错的,那会不会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付晓博写完了剧本。恰巧天津人艺出台制作人制度,鼓励演员大胆尝试,只要有好剧本,谁都可以当制作人,成本自己承担,自负盈亏。付晓博抓住机会,组建起11个人的剧组,自己挑大梁做这部戏。

作为导演和制作人,付晓博不仅要保证戏剧的质量,还要让整个剧组团结起来,并且控制好预算。那段时间,他没有一天能睡个好觉,闭上眼就在想下一步该做什么。“为了控制预算,所有的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服装也是从大胡同批发市场买的。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这部戏最终取得了成功。”他说。

2013年,《贼在囧途1》在天津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上完成了首演。个性鲜明又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爆梗搞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让这部原创喜剧收获了很多好评。全国巡演场场爆满,还受邀参加了陈佩斯发起的北京喜剧艺术节。

这部戏是个小剧组,全国巡演时,开一辆车就走了。不管去哪演出,付晓博都会挤出时间,带全组人一起出去逛一逛,挣来的那点儿演出费,都用来请大伙吃好吃的了。他感慨说:“做这部戏之前,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这部戏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对我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特别开心。”

《贼在囧途1》的成功,为付晓博树立了信心。接下来十几年的时间,他创作了儿童剧《猫鼠新传》《豆豆魔法历险记》《我是太平羊》《新灰姑娘》,话剧《茶之大道》《小楼春秋》,电影《毛驴县令之打虎上山》,电视剧《保家联盟》《福星盈门》《欢喜盈门》等作品。“在《杨光的快乐生活》里饰演条子的韩兆是我师父,怎么写喜剧就是他教我的。每次写完剧本,师父不管多忙,都会看一遍,给我提建议。《毛驴县令之打虎上山》就是他给我的机会。在那之前,我完全没接触过电影剧本,他鼓励我,把样本发给我让我学习。我用了大概一个月完成了剧本,如果没有师父的帮助,我想我绝对写不好。”

付晓博一直想做《贼在囧途》系列三部曲,第一部讲友情,第二部讲爱情,第三部讲亲情。早在《贼在囧途1》首演后,他就开始了《贼在囧途2》的创作,讲述一个“爱而不得,得爱而失”的故事。但直到十年后,这部剧才正式和观众见面。为什么隔了这么久呢?他说:“因为我想让原班人马出演。和第一部纯粹的喜剧不同,《贼在囧途2》在喜剧内核下加入了情感因素,想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剧体验,不仅为戏中荒诞不经的情节大笑,也能为感人至深的真情落泪。”

闯入陌生的领域

打造沉浸式戏剧

2023年,天津人艺引进了全景沉浸互动戏剧《大真探赵赶鹅》,这种全新的舞台形式,让付晓博眼前一亮,他也想尝试着创作一部新剧。一切从零开始,他查找资料、看了很多视频,边学边写,完成了原创全景沉浸互动戏剧《我,不一样的柴火》的剧本。

付晓博说:“和传统剧目的创作方法不一样,沉浸式戏剧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打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一般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看,双方不需要做交流。在沉浸式戏剧里,演员和观众要有互动,这种互动要恰到好处,不能让观众出戏。”排练的时候,他特意让演员先排练和观众互动的部分,找找感觉,“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摸索着往前走。”

短短31天的排练时间很快过去,2024年10月,《我,不一样的柴火》作为“2024天津戏剧节”重点剧目之一,正式与观众见面。为了营造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观剧空间,付晓博将整个剧场打造成老天津街头巷尾的场景,煎饼摊、小卖部、酒吧、大杂院……充满浓郁的烟火气。首演前,看着剧场里的布景,付晓博的内心既兴奋又紧张,“我不确定这部戏究竟能不能让观众满意,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可以对得起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

令付晓博惊喜的是,《我,不一样的柴火》收获了无数好评,九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我们刚演了一两场,就有观众为演员画漫画、做周边,在网上为我们做宣传。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能遇到这么多同频的观众,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也是真心喜欢话剧,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这部话剧的成功有观众一半的功劳!”

最后一场收官演出,付晓博播放了一段回顾视频,记录一路走来演员和观众经历的珍贵瞬间。这段视频足有8分钟,现场没有一位观众提前离开,所有人都认认真真地看到结束,更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付晓博说,这些年来他坚持做天津本土原创戏剧,就是为了能把更好的戏剧回馈给观众。“天津懂戏、爱戏的观众很多,只要你用心去做,付出努力,观众都能感受到。每次演出结束,都有观众在现场、在网上给我们提建议,我会认认真真地接受,尽可能地按照观众的要求去改进,因为这本来就是做给观众看的戏。《我,不一样的柴火》更是我们和观众共同创作的话剧,倾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血。”

从《贼在囧途1》到《我,不一样的柴火》,一路走来,付晓博的名字渐渐被观众所熟悉,很多人开始期待他的作品,剧院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去年天津戏剧节,付晓博更被委以重任,担任开幕式总导演。但越是被推上风口浪尖,他就越谦虚谨慎,“上学时老师跟我们说过:当别人拿你当回事的时候,千万别拿自己当回事;当别人不拿你当回事的时候,你要拿自个儿当回事。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从不认为我所收获的这些成绩是我应得的,我要感谢天津人艺这个平台,是剧院成就了我。现在我越来越胆小,害怕不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这不仅是在丢我自己的脸,更是在抹黑天津人艺的招牌。”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是他督促自己前行的动力;坚持天津本土话剧原创,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付晓博说:“天津有很多热爱戏剧的观众,他们期盼着天津本土话剧能有所突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是属于人民的剧院,要为人民做戏,为人民发声,要做天津人爱看的话剧,把它带到全国,展现我们天津戏剧的一份力量。”

付晓博访谈

拍短视频讲天津事

对舞台有敬畏之心

记者:演员、编剧、导演,哪个身份对您来说最重要?

付晓博:这三种身份对我来说很难割裂,因为每一种身份都是对自我的表达,也正因为有了这三种身份,让我能更快速地与团队沟通,表达出我的想法。如果一定要说最喜欢的,那我想还是做导演更有成就感。导演是整个剧组的统筹,需要把握全局,考虑问题也更全面,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记者:您最满意自己的哪部作品?

付晓博:我会把《我,不一样的柴火》排在第一位。这部剧对我来说是一次突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一切从零开始,包括设计海报、原创音乐等。或许不够完美,但存在无数可能性,也将我想表达的内容都传递给了观众。我们做不成天空璀璨的烟火,却可以做地上的柴火,虽然微弱,但依然可以照亮和温暖他人。就像我们做演员的,未必能成名成腕,但只要坚持,总会在舞台上发光发亮。

记者:下一步您想在哪些方面继续创新或有所突破?

付晓博:话剧领域,我会继续创作展现天津本土故事的戏剧,兑现承诺,完成《贼在囧途3》。我也在拍视频短剧,刚刚拍了一部《刚好遇见你》,很快会在我的视频账号上发布。新冠疫情期间,演出基本叫停,我开始做自媒体,打造了“晓家晓事”账号,和我爱人一起拍摄,目前有30多万“粉丝”,播放量破千万。我想继续拍摄一些与天津有关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喜欢上天津。

记者:您对想要从事话剧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付晓博:当演员一定要对舞台、对观众有敬畏心。我至今都记得,刚进入天津人艺时,参演王延松导演的《望天吼》。晚上7点半开演,路希老师提前50分钟站在侧幕候场,一边踱步,一边默戏。那时他已经退休了,我赶紧搬了把椅子过去,想扶路希老师坐下。他拒绝了,跟我说:“晓博,知道我为什么不坐吗?因为我穿的是西服,坐下会有褶儿,上台不好看。而且我年纪大了,坐下容易犯困,我站着,能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老艺术家的这种敬业精神令我十分震撼,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这种传承了。我想说的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努力走下去,未必每个人都能成为大明星,但能把热爱当作事业,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