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56篇原创文章,作者:陈瑞 。
作者简介:陈瑞,1991年生,江苏南京人,自幼受家庭影响,喜好船与绘画方面的专研,职业高中电脑美术专业毕业。曾为现代舰船等专业书籍绘制过插图。也曾为博物馆船模绘制彩绘,参加过深大海洋研艺术究中心的中国古船画展并聘用为画家。主要研究世界海洋船舶题材绘画,并主要创作中国历史上的海洋船舶绘题材画。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成员。
全文共3129字,配图10幅,阅读需要10分钟,2025年1月21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专辑“军事历史绘画 ”和作者“陈瑞专辑”。
1894年美国哈泼斯周刊封面刊登了清朝福州船政《扬武舰水兵操炮演练》的版画作。 图1. “扬武舰水兵操炮演练”历史照片(法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
出自当时美国著名画报《哈泼斯周刊》1894年9月15日的封面。不过此书注释却错误地将福州船政建造的,属于福建水师的扬武号二等巡洋舰水兵操炮的场景理解成了于此画报出版两天后于中日甲午大东沟海战中战沉的北洋水师扬威号撞击巡洋舰。张冠李戴了,作者毕竟不是研究近代中国舰船的,缺少相关图像资料。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
图2.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一书中的文字注解
图3. 停泊在福州马江江面上的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扬武舰“外观的全景历史照片
扬武号是船政建造的第一艘吨位较大的巡洋舰,蒸汽与风帆混合动力,三个可以挂风帆的高大桅杆,一座烟囱。十三门火炮)早已在1884年8月23日的中法马江海战中力战悲壮沉没。照片中的这些舰上操炮演练的这些水兵们大部分都阵亡了。因为篇幅过小无法看清画报上的英文注释,无奈之际而后突然在早些时候购买的一本名为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一书中见到了这个画报封面整页清晰版本,版画下方有一行英文说明:“gun drill on board the chinese war-ship"yung wo"中国军舰“扬武”号的操炮演练。
图4. 哈泼斯报封面上的“扬武舰水兵操炮演练
读到这里也许读者您会我一样心存疑问,为何美国报纸会刊登相隔千里的清朝军舰有关的内容?在130年前逐渐敞开大门的东亚各国正经历着航海全球化,商贸全球化和战争全球化的洗礼,新闻通讯的全球化也伴随着电报和摄影术的使用而渐渐普及。虽然新闻照片如初啼婴儿,印刷手段仍旧以木板,铜板多种手段并行。当时世界上还未出现统一的通讯社报道模式,但西方媒体采用的图文报道已经趋于今天报刊杂志的编排前线记者的文字描述配备现场素描画师的场景再现或照片临摹,在后方编排而成。但绝大多数文字报道和所有的画稿和图片依然通过商船,邮轮传递。通过”哈报“封面与历史照片做对比后可知画师依据历史照片作为素材后期加上艺术创作而成。 画家参考的这张历史照片拍摄位置大约是从船尾甲板中部后桅杆左侧附近望向位于船中部副炮甲板左舷副炮群以及主桅杆,烟囱,前桅杆,船首方向。历史照片上扬武舰不远处的其他军舰挂帆桅杆以及右侧的山脉一角被画家省去。近处船尾飞桥上靠近中间拿长枪站岗的水兵被放到了左侧,靠近梯子上方右侧。其他细节均依照照片绘制。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年福建水师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扬武”号二等巡洋舰甲板上有些什么配置。
图5. 扬武舰上从船尾望向船首楼特写,图解舯部 甲板配置
画面近处中间为横架在舷墙上之上的带有栏杆的船尾飞桥一座,桥下后设扶梯,前方似乎有两名水兵。桥下后方飞桥右侧西式木支柱前方有一水兵似乎正望着操炮演练的水兵们。桥下挂有许多木桶,桶里装着水和黄沙。有多种用途,首先大量密集人员在甲板上活动,很 容易将甲板污染,以及人员在战斗中受伤时的血污,需要不时的用水来清洁甲板,火灾时的消防灭火等。因为甲板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挂在了飞桥下。 穿过后部飞桥便是宽阔的副炮甲板。有大量身着传统军服的操炮的水兵,船政水师的水兵服是一种类似勇营号衣的服装,其上衣为对襟短褂,着军裤。脚穿布鞋,头裹头巾,装扮与陆军“淮军,湘军”相似。在号衣的胸口和后背各钉缀有圆形白色补子。水兵裹头的头巾正面绣有文字,历史照片上头巾前方隐约可见扬武的字样,白色补子其中上方从右向左横写轮船二字,接着下方竖写舰名“扬武”。也许是洋画家不懂汉字的意思写法。头巾和胸前以及背后白色补子上反映船只身份的汉字作者草草带过了。 扬武舰的副炮采用当时世界海军常用的船旁列炮的形式,8门160毫米前膛炮分别布置在船舯部露天甲板两舷,舷墙上开有炮窗。因为前膛炮需要在炮管前部装弹以及清理炮膛,整个露天甲板显得十分宽阔,便于演习枪炮。扬武舰上武备均为购买自英国的威斯窝斯式六角膛炮,其最大特点是炮管的剖面为六角型。火炮炮身安装在带有前后两组车轮的木质炮车上,火炮在甲板上装填完炮弹与火药后多名操炮水手协同将厚重大炮炮口推出炮窗,再由一名炮手拉动引信开火。炮车与大炮利用粗壮的麻绳组成的滑轮组固定在内侧舷墙上,以缓解火炮开火式的后坐力,那时还没有火炮制退装置,任何胆敢挡住火炮退路的人都免不了被撞断腿的下场。 在两侧大炮的露天甲板船舯部布置了便于采光通风的天窗与船舱入口。再往前是扬武舰的第二根桅杆,即主桅杆,主桅杆前面是主通风筒,是舰上体积最大的风筒。风筒是由圆柱形的桶身和上部形似烟斗的可旋转风斗组成是 为了给位于甲板以下的锅炉通风所设。主风筒之前便是烟囱了,是为了排出锅炉内燃烧的煤烟。锅炉的前方是前桅,扬武舰的三根桅杆上都带有三根横桁,均用于悬挂风帆,在横桁的左右两侧还有辅助桁材,必要时伸出横行两侧挂辅助帆,用来提高航速。而从哈报封面角度只看到第一根桅杆最下方的横桁以及挂在下面面没有全部放下呈扇形的白色帆布,和向上倾斜的左侧的辅助桁材。还有桅杆周围的绳索,软梯,前桅过了是前飞桥及 扶梯,也是画中所见内容的尽头了,可见画家添加了两名水兵的背影,这是历史照片中所没有的。 以上是对于哈泼斯画报封面与扬武舰著名历史照片的对比,考证,解说。接下来准备临摹此画作。 哈报封绘原作为版画作品,始于德国,流传于英、法、俄、美、日等国的创作版画,画稿、刻版、拓印由画家一人完成,不仅创作过程迅速,而且更能体现画家的构思意图,且便于形成画家的版画风格。本文作者选择了素描,推测也是版画底稿的表现形式来绘制的,且容易上手。绘画材料方面准备了平时画素描时所用之从细至粗型号的铅笔以及速写纸。绘画步骤上,从画面近处的飞桥开始起笔,定好位置后,画出在飞桥上手持长枪站岗水兵位置。
图6. 绘画步骤1,飞桥及上站岗水兵,飞桥左侧下栏杆及前面两个水兵,两侧木桶,右侧近处水兵背影。前方主通风筒,烟囱,前桅,桅上呈扇型的帆布
图7. 绘画步骤2 开阔副炮甲板上众多操炮水兵的人物
图8. 绘画步骤 3 底稿完成
图9. 绘画 步骤 特写 人物衣服的褶皱,细节刻画
图10. 完成装裱后的素描画作“扬武舰水兵操炮演练”
徒手抓型,绝对不能用尺子这是素描绘画中的基本规矩。最后依据素描三大面,既是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五大调子(高光)亮灰面,明暗交接线,反光,投影,逐步丰富画面的光线层次与细节。经过半月有余的绘制,终于大功告成。完成后的满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每一次的佳作临摹对于我的绘画功夫的成长都有促进与收获。再此向当年哈报的这位优秀画师致敬。以及缅怀那些在马江海战中英勇作战,血洒江面的将士们。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