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柴枫桔 秦怡 摄影报道
1月2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和“AI+医疗”。
“AI+医疗”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章乐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老百姓对‘AI+医疗’已经感受得很明显了。”章乐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目前,“AI+医疗”应用场景已经很普及,主要覆盖诊前、诊中以及诊后全流程应用场景,包括服、诊、药、付、康五个方面。比如,电子病历、智能导诊、远程会诊、预约挂号、手机支付、报告查询等应用已经落到了实处,应用比较成熟。
四川省政协委员章乐
从他的研究方向看,未来可能在自动导医上面,进行系统优化和升级。他观察到,很多病人生病以后,并不知道去哪个科室看病。“可以用大模型技术,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导入系统,系统自动告诉患者需要去哪个科室,能减少瞎挂号的现象,服务更精准高效。”
不过,虽然目前AI技术已经应用于医疗领域,但要实现长远发展,还是存在瓶颈和难点。“‘AI+医疗’在很多就医场景里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然而预测的精准度需要提升,这取决于数据的多少,数据越多,预测越精准。”章乐表示,希望能够发展隐私计算,让越来越多的医院之间愿意传输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对此,他有两种思考。“一是建立一个全国性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让各个医院统一使用某一种数据规范或某种系统。”
另一方面,他表示,自己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隐私计算问题。“可以使用同态加密的方式保护隐私。”简单来说,平时我们传输数据时,只需要把密码给对方,对方解码后再做计算,容易导致数据丢失。然而,提升隐私计算技术后,数据在密码形态就可以实现计算,用户使用密码端的数据做计算,只把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公开,完全看不到中间数据。“这样就能实现数据隐私保护,防止数据丢失,更好地助力AI赋能医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