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教授,7天连发两篇Science

仅一周的时间,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连续两度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文。


1月9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张艳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题为“Wafer-scale monolayer MoS2 film integration for stabl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晶圆级单层MoS2薄膜集成实现稳定、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


1月16日,周欢萍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再度发表了题为“Nonalloyed α-phase 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通过碘嵌入制备非合金α-FAPbI3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这是Science期刊在一周之内连续两次刊发周欢萍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进


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合作,将晶圆级连续单层MoS2集成到钙钛矿层的上、下界面以形成稳定器件构型,从而显著增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本研究通过界面工程将二维材料与软晶格光电材料结合起来,为提高钙钛矿基光电器件的性能提供了有效策略,并可以扩展到传感器、探测器等其他相关领域高效稳定器件的构建。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9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上,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图片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2351


周欢萍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碘嵌入-脱嵌策略,制备了高质量的非合金化α-FAPbI3钙钛矿薄膜,从而显著增强了相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研究表明,通过碘化学策略调控钙钛矿的结晶路径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结晶质量和稳定性,所获得的高质量非合金化α-FAPbI3材料为钙钛矿光伏技术的持续研发提供了兼具本征稳定和优异光电性能的组分方案。研究还为其它软离子晶格的光电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调控思路。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16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上,周欢萍教授为本文独立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图片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8968


周欢萍


图片


周欢萍,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球高被引学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国际科技前沿,重点研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以及高效、稳定光伏器件的构筑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nergy等杂志发表,总论文200余篇,论文总他引超过38,000次(H-index = 80), 获首届科学探索奖、第17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17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第18届“TR35”,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奖等荣誉。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年科学协会环境与能源委员会副秘书长,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副主编等职务。


针对光伏发电的效率和寿命,周欢萍博士及团队发展了面向低成本薄膜光伏(金属硫族化合物及杂化钙钛矿)的新原理和方法。拓展了适用于杂化光电材料的生长、缺陷化学理论,解决由湿法工艺带来的薄膜质量低的问题,并由此开发了界面工程和器件集成技术,大幅提高了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有力推进了新一代光伏技术的发展,并可拓展到其它半导体光电器件,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可。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