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小说的读法》
作者:程光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和中国当代文学共同成长起来的学者,程光炜的文学解读向来有他独到的角度和力度、细腻与宏观。对四十年来的新时期小说,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他的精神成长与这些小说所呈现的时代思想走向一直血肉交织,难分难离。本书通过对新时期重要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重新清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像,同时这也是作者对自我的知识及思想经验的一次回望、反省、探察,从中可以看出一个“50后”学者的知识架构,以及他通过文学与这个世界的“深情互见”。本书收录了十八篇小说细读文章,作者以切近的、近乎崭新的视野,再次分析了《白狗秋千架》 《哦,香雪》 《人生》《动物凶猛》 《尘埃落定》 《妻妾成群》 《繁花》等经典小说文本,拭去时光的尘埃,每一篇分析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和现实。
为什么要写《繁花》?
——从金宇澄的两篇访谈和两本书说起(节选)
文/程光炜
让金宇澄说出他写《繁花》这部小说的理由,总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两篇访谈和两本书整理出一条思路来,这种整理就是学术研究。
长篇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金宇澄在《小说评论》2017年第3期发表的《〈繁花〉创作谈》中说:“2011年5月10日中午,我用‘独上阁楼’之名,写了小说的开场白,从这天开始,我开始发帖,每天三四百字,五百字,六百字,欲罢不能阶段,一天写过六千字,非常奇怪的经历。”又说,“《繁花》初稿是在‘弄堂网’完成的,一个安静的上海话背景的网站;记者问我,为什么写上海话,那是无意识的,这网上的网友都讲上海话,等于我对邻居用上海话交流,这种语言背景产生了《繁花》”。这些话说得很老实,因为此前他作为作家不太出名,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写过一些作品,但人们只记得他是《上海文学》的资深编辑。2011年,他已经五十九岁,估计已没有太大的文学雄心。但他没想到,这隔三岔五在“弄堂网”发帖连载的《繁花》,竟然火了。
与眼下不少名作家负重的写作状态相比,金宇澄无心栽花的心态可能过于闲适。在网上连载的小说中,绍兴阿婆一天早上去买小菜,忽然就死了。“当时网友的跟贴说,这老太太蛮有意思的,这么早就让她死掉了?这个话引起我的警觉,所以在给《收获》的长篇修改时,绍兴阿婆一直延续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才消失了——乡下回来她是生了病,又活过来,想吃一根热油条,就活过来了……”小说连载也有好处,刚发帖写一段,读者就会跟进参与。有的也许话杂添乱,有的却可以提醒作者,以免犯错。中国现当代文学有这个传统,张恨水、金庸的小说艺术之所以成熟,除自己有才华,与作品连载时读者的提醒也有关。编辑也会参与作家的创作活动,比如孙伏园的来信,让鲁迅在报上连载的《阿Q正传》减少了不少叙述的枝蔓。经冯雪峰指点,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越修改越好。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最初起名《金色的红萝卜》,他的老师徐怀中建议改成《透明的红萝卜》,两个字一改,便令人拍案叫奇。尽管从作者的角度看,金宇澄面对读者的规劝,身段放得比较低,但是毕竟做过多年编辑,他的文本感觉非常敏锐,且有相当的自信。有读者建议他分行,认为写得太密,看得眼疼。他表示“我不予理会,不是说什么我都听的”。不过他颇为自得的是:“在网上我不是自己,一个陌生人,我觉得很自由,可以写错别字,可以随便改人物姓名,网友立刻会注意,也随便我的选择……整整大半年的时间,5月份到11月份,《繁花》的初稿就结束了,尾声部分没有贴上去。”
另外是小说的语言风格。1949年后的小说,用地域方言来写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繁花》却成功了。读惯当下许多名作家用普通话写的地域题材小说,再读《繁花》,忽然在语感上有一种很奇特的冲击感,而且越读越耐读,越读越有味。为什么?金宇澄的解释是,《繁花》前半部上海话很浓:“写到四分之一,意识到它是小说,我开始做提纲、结构、做人物表,心里想的是,不能仅让上海人读,20多年做《上海文学》编辑的警觉,一本面向全国的文学杂志,平时处理来稿的方言部分,一样是仔细对待,修改,转化,凡属方言文字,不能有阅读障碍……因此,《繁花》的文字改良,它最后变成一种‘双语状态’,懂上海话的人,可保证读到第五句会用上海话读这部小说;不懂上海话的读者,只要有耐心,完全可以明白,因为我一句上海话一句普通话这么修订的。”有人问金宇澄是否继承了张爱玲的文学传统,回答是:“应该真是没有。”不过,他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及普通话,上海话确实面临着与人沟通的困难。而在没有普通话的年代,无论韩邦庆还是周瘦鹃等,都是用上海话写小说的,没有人会担心。“《海上花列传》用苏白,上海四马路人物都说苏州话,来去客人都懂苏白。”当时没有统一普通话的教育环境,所以“就可以照样写下去,照样发表”。
照以上情形看,起初金宇澄在上海“弄堂网”陆续贴出《繁花》初稿,并没有把它当成“当代小说”,他与网友开心、轻松的互动可为证明。这种自由状态持续了大半年,直到上海读者好评如潮后,他才意识到,得把它当成小说来修改了。他按长篇小说的写作惯例弄提纲、结构和人物表,知道作品的语言与全国读者沟通有障碍后,便对上海话加以修改和改造。以金宇澄写小说的经验,以他做编辑二十余年的敏锐嗅觉,他已经闻到这部长篇小说身上的“名作”气味。
作者简介
程光炜
程光炜,1956年生,江西省婺源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
排版:单小菁
编辑:刘 雅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