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3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不如我意,就是PUA?小心被“PUA”PUA

到底什么是PUA?你真的被PUA了吗?

一、PUA是个筐?

打开社交平台,输入“PUA”你有可能得到以下的帖子——

有人说自己被伴侣PUA:我养了只猫,他说他讨厌动物,让我把猫送走。

有人说自己被父母PUA:满分100分的试卷我考了98分,他们说,“你太不仔细了,认真读读题不就能考满分”。

图片

一些网友分享自己“被PUA”的经历

有人说自己被室友PUA:我穿了条新裙子,她说我的裙子不好看;我喜欢做手工,可她每次都要对我做的东西指指点点。

有人说自己被领导PUA:我熬夜加班、绞尽脑汁写出的方案,领导说我写得完全不对,让重写。

还有人说自己陷入了“自我PUA”:我经常告诉自己,“事情没做好,一定是我还不够努力”“我要更加努力,才配得上这一切”。

……

从两性关系、亲属关系,到同学、师生、职场上下级,甚至有人说自己被自家宠物PUA,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是不存在PUA的。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也被网友们认定为“PUA高手”:

图片

《西游记》中,唐僧说八戒相貌丑陋,被网友认为是在PUA

《西游记》里的唐僧,对悟空性格打击、对八戒外貌攻击、对沙僧无视。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对黛玉说,“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织纺织的事才是”;对湘云说,“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

当这些都被贴上“PUA”标签时,你还能清晰地定义它的含义吗?以上这些,有多少能称得上是真正的PUA,又有多少只是人们的调侃?

二、PUA的正经含义

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指通过技巧吸引异性的“搭讪艺术家”,目前多指在一段关系中一方通过言语贬低、行为否定、精神打压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操纵和精神控制。

现今意义上的PUA与心理学上的“煤气灯效应”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情感操纵。

“煤气灯效应”的提出和相关含义,可追溯至上世纪一部名为《煤气灯下》的电影。

图片

电影《煤气灯下》中,丈夫安东对妻子宝拉实施了精神操纵

电影中,钢琴师安东为了将妻子宝拉所继承的大额财产据为己有,一面将自己伪装成潇洒体贴的丈夫,一面又不断使用各种心理战术。他把事实刻意扭曲、选择性删减,持续使用否认、矛盾、误导和谎言等方式,向妻子灌输“你有病”“你做错了”的思想,让妻子怀疑自己的记忆力、理智、精神状态和自我存在价值,最后确信自己真的有病,从而离不开丈夫。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实施PUA/“煤气灯效应”的内核就是:我对你不好,都是你自己导致的。我的痛苦,都是你害的,你是万恶之源。

最终达到的结果就是:令你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抛弃自己的看法或信念。长期被PUA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做出自残、自杀的行为。

三、所以,“不如我意”就是PUA吗?

现在回忆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的例子,你能分辨清楚哪些是真实的PUA吗?

如果你知道,那位养猫人的伴侣其实是对猫毛过敏,孩子确实因为读题漏了两个关键字没考到100分,室友其实是在给她提出穿搭、做手工的意见,领导也只是就事论事指出了方案的不足……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拿“自己被PUA”来获取大家的同情。他人的批评、建议、一些不太顺耳的话,或者是不太好的客观事实等等,只要是让自己不舒服,都认定是对方在实施PUA。

PUA从最初的“Pick-up Artist”,转变为带有精神操纵含义的概念,到泛化表示各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精神控制行为,再到如今“不如我意,即为PUA”,出现被滥用的现象。

图片

访谈节目《圆桌派》中,主持人对“PUA”滥用的看法

从好的一面看,这个词被如此多人使用、讨论,说明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在与不同人相处过程中的细节。我们难免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不顺,甚至受到打击,也难免会在与人相处中出现焦虑、愤怒的情绪。这时候,吐槽一句“我被PUA了”,就成了人们处于压力下的自我保护、宣泄情绪的方式。

但“事事都被PUA”,可能陷入被“PUA”PUA的怪圈中。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PUA给负面互动贴上标签时,可能失去对这段互动的深入思考。也许真的是“我错了”,但“PUA”的标签会让我们自动终止反思,将一切归咎于“是对方的错”,进而结束一场或许双方都会受益的交流。

泛滥的“PUA”标签,也会让我们过于敏感,不信任身边人,总以为他们在PUA自己,实际上你可能是被“PUA”标签PUA了。

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当人们用“PUA”来替代自己受到的批评、指责、辱骂、打压、怠慢、不屑等等,就可能无法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遭遇或感受,“PUA”这个词也因为过于泛化而变得失去意义。

更可怕的是,这种“泛化”会混淆我们的认知,从而无法识别真正的PUA。由此,那些向外界寻求帮助的声音会被一众无意义的“PUA”标签淹没。

四、不要轻易“PUA”

我们痛恨所有的PUA行为,但肆意地使用这个词,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摆脱它。下次,当你又想用PUA概括一切时,不妨想想这两句话:

理智占领高地,才能客观看待问题。

当情绪占领高地,理性往往被踩在脚下,我们看待问题也会有失偏颇。生活中总会有人说出让你觉得不愉快的话,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将这些话贴上“PUA”标签前,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它们是否有道理、是否客观。或许对方的初衷是善意的,想给你提出一些建议,只是表达不那么妥帖。

图片

别轻易用“PUA”结束谈话,实在不行就吵一架。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他人就一个事物发生分歧时,会选择用“你在PUA我”或“你PUA不了我”终止对话。

煤气灯效应的提出者罗宾·斯特恩认为,如果仅仅因为某人试图说服你,就指责他们PUA,可能是一种威胁他们放弃争论的方式。也就是说,此刻,你更像PUA本A(Artist)。所以,请别轻易用PUA堵他人的嘴,有分歧就讨论,哪怕两人吵一架,将话全都说出来,或许根本就没有PUA这回事。

我们需要警惕PUA,但也不必草木皆兵。真诚地提出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日常交往中总要坚持包容和相信。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才是对抗PUA最强大的力量。

周亚娆 青岛宣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55
0元!0元!0元!豌豆数理思维,锻炼孩子逻辑思维!
广告豌豆数学思维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