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据美媒“政客”新闻网报道,法国新任总理贝鲁首次公开发言时言辞激烈,指责中国策划了长达十年的战略,意图“取代”法国工业。
面对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贝鲁的话语反映了法国日益加剧的“危机感”。
但真的是中国的崛起造成了法国的困境?
背后藏着什么深层次的经济竞争与国际博弈?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的今天,中法两国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一场复杂的经济较量?
中法建交及友好合作历史
自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关系发展顺利,且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厚的合作。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顾六十年的历程,中法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从最初的微不足道逐渐攀升,2023年已达789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法国在欧盟以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国则是中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法两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双方还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了双边关系的深化。
此外,中法双方还联合推动了多个国际议题,如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发展领域,中法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是基于如此坚实的合作基础,贝鲁此次言论中的“取代”论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中法的合作历史本应是双方共同发展的写照,而非对抗与指责。
贝鲁言论的误读与误判
贝鲁的言辞无疑在中法经济关系中激起了波澜。
他指出,中国已经策划了十年的战略,通过大规模出口商品,特别是在高科技、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正威胁到法国的工业地位,尤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尤其是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破了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标志。
然而,这样的言论缺乏对全球经济结构深刻的理解。
首先,贝鲁未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并非单纯依赖于贸易顺差。
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的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领域,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中国的崛起,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结果,而非通过“取代”他国来实现的。
其次,贝鲁的言论反映了法国自身的经济困境和产业挑战。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法国在许多领域仍然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
然而,这种竞争并非来自“中国的阴谋”,而是全球经济竞争的一部分。
中国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其庞大的市场、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
贝鲁的激烈批评不仅未能为法国经济困境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反而可能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削弱法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将问题归结于“替代”论,忽视了自身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中国的大国思想与全球战略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国的成功,它代表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全球发展。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提倡以对话解决分歧,推动多边主义,加强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关乎自身利益,也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法国的合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助于法国扩大在亚洲市场的份额,还推动了法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政府对法国的投资,特别是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体现了中国对双边关系的重视与积极支持。
因此,将中国的崛起单纯归结为“取代法国”的说法,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误解。
中国的大国思想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合作,而非零和竞争的“取而代之”。
法国经济困境与全球竞争压力
法国的经济困境背后,实际上是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变化的体现。
法国长期依赖于传统产业,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奢侈品等领域。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法国的传统制造业在面对中国强大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逐渐显现出瓶颈。
在新能源、5G等高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法国在这些领域的进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步下滑。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面临财政困境,正在考虑通过提高税收和削减社保来应对经济压力。
2024年12月14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3,因为“法国的政治分裂将极大削弱该国公共财政”,“在可预见的未来,法国缩小巨额财政赤字的措施范围和力度将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穆迪公司预测,2025年法国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6.3%,2027年可能降至5.2%;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将从2024年的113.3%增至2027年的120%左右。
全球经济疲软、国内政局动荡和对俄罗斯制裁等政策导致的收入亏损,使得法国政府不得不寻找替罪羊,而中国成为了被攻击的目标。
然而,法国若要走出困境,不能仅仅将问题归咎于中国。
关键在于如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创新和改革,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中欧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法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的一部分,它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欧盟的经济互依关系逐渐加深,双方在能源、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不仅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合作伙伴。
贝鲁提出访问中国进行对话,虽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但是否能够有效化解经济摩擦,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法国和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表明双方应以更加建设性和包容的态度,推动解决分歧,促进共同发展。
结语
中法关系在过去60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合作空间广阔。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双方应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崛起并非威胁,而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法国应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选择。
在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取代”关系,而是各国如何通过创新、合作与共建,实现共同发展的议题。
中法两国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法国总理污蔑:中国精心谋划十年,就是要取代我们工业》
新华社国际《综述|法国财政面临巨大挑战》
环球网《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领导人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