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 袁小珊 陈正雅
2024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的大门前,一座古色古香的京城牌楼悄然矗立。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另一座牌楼,匾额上镌刻着四个字——“戏比天大”。这是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驻场演出而搭建的。
北京人艺自建院70年以来,共四次走进上海。这一次,带队而来的,是现任院长冯远征。这次来上海演出的《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五部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作,汇聚了人艺的艺术精髓。冯远征坦言,这场演出是他自2022年接任人艺院长以来,心心念念的愿望。如今得偿所愿,他说:“做成这件事,算是对得起自己了。”
“1961年第一次,1988年第二次,然后2012年第三次。真的就是因为圆一个梦,那天算了一下,我们这批演员今天的年龄要比1988年那个时候来表演的老艺术家的年龄大。所以我觉得可能《茶馆》以后再出来的机会很难了,我一定要把《茶馆》和《哗变》带过来,让上海观众看一看我们这一代。”
“我就是一个演员,而且我就想做好演员”
冯远征算得上是“国民演员”,虽然他所出演的角色并不多,但是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当中的“家暴男”安嘉和,让冯远征尝到了全国“走红”的滋味。时隔多年,这个角色还是会被人经常提起。
跟很多陪着朋友去参加面试而被选中的演艺圈“幸运儿”相比,冯远征的演员之路,就显得有些“坎坷”了。他最初想做一名跳伞运动员,但未能入选专业队,尽管如此,他还是充满了年少的自信:“我跳伞的时候我觉得我比谁都强,我要做专业跳伞运动员,我能拿世界冠军,但是没有跳成”。后来,他想做演员。然而,1984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他又因形象问题,被拒之门外。当时的主流审美追求浓眉大眼,而冯远征却未能符合标准。他回忆:“那时候的我被老师否定了,因为长得不好看。”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说那时自己想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中国演员,在那段求而不得的岁月里,他大量地阅读剧本,包括莎士比亚全集都是在那段时间看完的。
22岁的冯远征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机会,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他开启了自己的人艺生涯。1989年,冯远征应邀前往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进修戏剧表演。这段经历在今天看起来依然颇具浪漫色彩。冯远征说自己是一个散漫的人,因为是跳伞出身,喜欢那种飘荡感。当年有机会去德国学习表演的时候,他其实一句德文都不会,但他依然自己提着箱子,坐了8天的火车就去了德国。这一路,是从北京站出发,然后一直到二连浩特出关,到蒙古国,然后进入前苏联,到达新西伯利亚。这是冯远征青年时代的一段重要记忆,伴随着一个年轻人对梦想的渴望,还有被不断否定的自我怀疑。或者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情绪,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那时自己身体所感受的温度,自己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象,甚至还记得一些细微的嗅觉和味觉。
“那时候走到大草原上,一切都荒凉至极。”
“到那儿以后,我就想起了一个小说叫《复活》,然后当时就想玛丝洛娃在哪儿,然后到了那个地方还专门照了一张相,冻得我够呛,那会儿是冬天,11月份。”
财新mini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