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大众集团、高盛集团、宝马集团在内的Northvolt大股东们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非常股东大会,投票反对对Northvolt进行破产清算,并赞成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继续进行债务重组。在此期间,Northvolt将继续保持运营。
这意味着,Northvolt暂时逃过一劫,避免了破产的命运。但能否真正走出困境,仍是一个未知数。
Northvolt能否走出困境?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前特斯拉高管Peter Carlsson带领团队成立Northvolt。彼时,Northvolt受到全欧洲的关注,被看做是欧洲动力电池产业的希望,也被誉为“欧洲宁德时代”。一方面,欧洲希望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的依赖;另一方面,欧洲希望通过扶持Northvolt,实现动力电池自给自足。
由于背负着“全村的希望”,Northvolt不仅受到各路资本热烈追捧,还有各国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据统计,成立不到8年,Northvolt融资数量总额高达150亿美元(1064亿元人民币),是欧洲创业公司中融资最多的一家。
得益于此,Northvolt意气风发,迅速在欧洲布局工厂。2021年,Northvolt便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度超过百美元,市值高达300亿美元。按理说,拥有如此雄厚的资金,Northvolt不应该走向穷途末路才是,为何如今却深陷破产危机?
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供应链上找问题。
都说产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业内周知,动力电池产业链,颇为复杂,上游主要为矿产材料、电池材料。但欧洲在这些原料上却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比如,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在这些领域,欧洲的本土供应商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欧洲的电池制造商在供应链上对中国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就说Northvolt,其所需的隔膜、电解液、设备和氢氧化锂等,均来自中国供应商。
也正是如此,尽管欧盟对Northvolt的支持不留余力,但它依然陷入了生死困境。可见,欧洲要想实现动力电池本土化,仅靠扶持一家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必须要完善本土的产业链。而没有产业链支撑,Northvolt依然孤掌难鸣,难以走出困境。
中企在欧洲跑马圈地
实际上,除了Northvolt,欧洲许多电池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今年6月,由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和道达尔能源合资的电池企业ACC,宣布暂停在德国和意大利的电池厂建设项目。
除此之外,还有法国Verkor面临“投产即失策”,考虑切换技术路线;意大利Italvolt被传“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些均是欧洲有名的本土电池公司。
根据彭博新闻社的分析,在计划中的16家欧洲主导的电池工厂中,有11家已被推迟或取消,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欧洲电池产业的困境。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欧洲电池产业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大幅增长。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欧洲的动力电池产能严重不足,本土电池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据悉,2023年欧盟的电池产能为175GWh。而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欧洲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将达550GWh,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至1000GWh。
巨大的供需缺口让欧洲动力电池市场成为了“香饽饽”。
近年来,中国电池企业纷纷出海欧洲,在欧洲市场跑马圈地。尽管面临日趋严格的法规要求和贸易壁垒,但进军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然,欧洲市场的吸引力还在于,其是传统的汽车强国,拥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0万辆,同比增长超20%,市场增长强劲。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预计,到203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50万辆。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纷纷进军欧洲,并在当地建厂。据悉,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电池厂,均在欧洲有建厂计划,规划产能超过360GWh。
据媒体报道,12月10日,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将各持股50%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建设一座大型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高达41亿欧元。该工厂计划于2026年底开始生产,规划年产能可达50GWh。
中企将更具竞争力?
或许,随着Northvolt走向困境,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或将进一步增强。
目前,中国电池企业已成为欧洲市场的最大势力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凭借高达34.2%的市场份额,成功超越LG,成为欧洲市场的领头羊,而中国电池企业的整体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4成。
而且,中国电池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已经掌握了不少先进的电池技术,部分技术甚至领先全球。
例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神行电池已经实现量产装车;骁遥超级增混电池不断突破乘用车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等瓶颈;天行电池产品则覆盖轻型物流、客车和重卡等商用车市场。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也进一步优化了电池包的体积与重量,使电动车的整体性能与效率得以提高。亿纬锂能的大圆柱Omnicell全能电池,则具备6C快充能力,可实现电动汽车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
国轩高科的5C超快充G刻电池、高镍三元圆柱星晨电池等多款电池新品,涵盖快速充电、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多个方面的技术突破,以满足不同车型和市场的需求。
瑞浦兰钧全球首创的问顶电池技术,则打破传统方形电池结构桎梏,全面提升能量密度、能量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如其发布的PHEV电芯148系列、194系列和220系列,10%-80%SOC充电倍率达到2-4C快充,能量密度达到170-185Wh/kg,循环寿命4500次以上。
除了技术之外,中国电池企业在产能上同样具备不错的竞争力。
Northvolt此前就号称,到2030年的规划产能接近150GWh,但这一水平在国内仅相当于一家中型电池公司在2023年的产能。而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机构的测算和统计,在2025年前,宁德时代的电池产能预计将达670GWh。
总之,尽管欧洲市场“机会遍地”,但充满荆棘。毕竟,欧洲地区的环保标准、海外用工、工会组织、不同地区法规、文化习惯等不同因素也让中企业刚开始相当的水土不服,除了地缘政治相关的风险以外,仍需克服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