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晚潮|过年记忆:熓芯炮仗竞来争

潮新闻客户端 管金定

图片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各类微信群,都在陆续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我们街道也属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除了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外,其他时间一律不准燃放烟花爆竹。仔细想想,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有好多年头了,于是,我突然想起了儿时打炮仗、抢炮仗的情景。

“地雷花炮打无情,满地䃔䃔魄魄声。无数儿童真胆大,熓心炮仗竞来争。”这首家乡旧志记载的《闹上八竹枝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们儿时抢“熓芯炮仗”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童趣盎然。

家乡方言把鞭炮叫作炮仗,放鞭炮就叫打炮仗。“熓芯炮仗”就是哑炮,就是还没有爆炸的鞭炮。

我们儿时的炮仗品种通常只有3样:一曰“双响”,二为“地雷”,三则“花炮”。“双响”比大拇指略粗,约20厘米长,引芯位于下部约四分之一处,用大拇指和食指轻夹引芯两侧,点燃引芯,炮仗就“䃔”的一声冲向天空,然后“魄”的一声在天空炸裂。“花炮”也就是百子炮,可能因单枚爆炸只发出“魄”的响声之故,旧时也叫“魄响”。“地雷”就是巨型的单枚花炮,引芯装于顶部,手捏其尾端,点燃引芯后丢出,“魄”的一声就在地上炸裂,所以叫地雷。除此之外,就是小孩子玩的炮仗了。

图片

方言中炮仗爆炸声与旧时的打枪声一样,都写作“䃔魄”,所以《竹枝词》有“地雷花炮打无情,满地䃔䃔魄魄声”之句。诗中的“熓心”,用现代汉语似写作“熓芯”更妥。而象声词“䃔魄”,则似乎更符合家乡的方言发音。

家乡旧时有“谢年”的习俗。旧志有载:“家家于(腊月)下旬择日备牲礼郊祀天地神,谓之谢年。”“谢年”要打炮仗,忙完“除夜”准备关门休息时,要打关门炮,大年初一早上开门迎新要打开门炮,正月初二“开年”也要打炮仗,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八的“闹上八”。因此,自年末起至“闹上八”期间,几乎每天都是䃔䃔魄魄,火炮连天。

开门炮和关门炮一般只打3铳(方言枚的意思)地雷,或3铳双响,也有3铳地雷或3铳双响加一串花炮的。“谢年”“开年”“闹上八”都是3铳双响加一串花炮。“闹上八”是过年的小高潮,旧时人们过了“上八”大多就开始劳作,所以“闹上八”自然也最为热闹。

图片

我们儿时游戏项目虽丰富多彩,打弹珠、擂擂盘、捉子、摸杨、做水鬼、跳绳等等,但这些游戏都容易乏味,所以就喜欢打炮仗。商店里有卖专供我们小孩子玩的炮仗,大概有点炮、擦炮、掼炮等。点炮相当于小地雷,也相当于百子炮中的单个小炮仗。擦炮形同火柴棒,略粗略长,头上也涂有一层火药。擦炮的包装盒也像火柴盒,一侧亦涂有火药,将涂有火药的擦炮,在亦涂有火药的擦炮盒上一擦,擦炮就被点燃,丢在地上,“魄”地一声就炸响了,玩法亦近“地雷”。掼炮玩法更加简单,拿起掼炮在地上重重地一甩,“魄”地一声也就炸响了。

旧时物质条件差,虽然我们小孩子无论男女都买有炮仗,但常常还没玩到一天就没了。于是,就喜欢抢炮仗。谁家开始打炮仗了,道地里的孩子们就围拢过来,百子炮噼噼啪啪炸响后,总会飞出几颗哑炮,小孩子们就竞相去抢。“双响”“䃔”地一声冲天而去,偶听不见空中“魄”的声响,就重重地掉在地上,小孩子们也是竞相去抢。百子炮炸响后飞出的,其实还不算哑炮,只是从整串的百子炮中散落出来的单个小炮仗,只要点燃引芯,丢到地上,就炸响了。只响过一声的“双响”才称得上真正的哑炮,这种哑炮其实已不能再燃放了,我们一般把它剥开,里面有一堆黑火药,用火柴点燃,“煞”地一下,瞬间就燃过了,我们叫做“雪雪花”。

不管谁抢到了,大家都围在一起,一起玩,一起乐。只是那位抢到哑炮者,自然就成了点炮手,也就成了这堆孩子中的主角。因此,大家都乐于抢炮仗。

现在想起,那种玩炮仗确实也有些不安全,特别是点“雪雪花”。好在时下的孩子们除了玩些相对较为安全的烟花外,已不再有人抢炮仗,点“雪雪花”了。“无数儿童真胆大,熓心炮仗竞来争”,这只是我们儿时的过年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12
猪洞出麻痹,祖玛刷天尊,秘境爆开天,三把开天合火龙!
广告帝王打金高爆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