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群众纪律建设(三)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忠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加强群众纪律建设,在各个时期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群众纪律。
党史上群众纪律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经验,对于映照现实、启示未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继续重视加强群众纪律建设。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十二条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党群关系的融洽。
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中明确要求党员“遇事同群众商量,虚心听取并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尊重群众和专家的知识和合理化建议,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为了解决党员干部违反群众纪律问题,1985年11月24日发布的《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通过严厉整党,群众纪律建设得到加强,很大程度扭转了当时的一些不良风气。
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规定:“对严重脱离群众,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领导干部,要就地免职或给予纪律处分。”通过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全党在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对加强群众纪律的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行动更加自觉,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改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群众纪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将群众纪律建设融入主题教育中,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党员干部的群众纪律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中央先后制定颁布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群众纪律建设不断制度化。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六大纪律”写入党章,这也是群众纪律被首次写进党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对违反群众纪律行为的处分”,其中列举的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表现形式、负面清单等内容,都是对党的群众纪律建设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的征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群众纪律建设经验。包括依靠思想建党、理论武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强烈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整风整党、主题教育,将群众纪律建设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定和纪律,用制度来保证群众纪律的贯彻落实。
编辑:张利忠、赵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