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晚潮|桃花源原型地在萧山

潮新闻客户端 许伟平

图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没有战乱徭役赋税,山水清秀幽静,人人劳作自由,百姓淳朴可亲,社会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虽然这个理想社会是虚构的,但他描写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风土人情是否有原型?对此,历来意见不一。尽管有争议,但1600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三十多处景点自诩为“桃花源”,这些景点有的以地名契合,有的借景筑景,最后人们到实地一看,都不是心目中的“桃花源”。所以,有人说“世上本无桃花源,只有庸人自忧之”。

其实,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有原型的。南朝梁文学家任昉说:“武陵源在吴中。”本人根据陶渊明的生平足迹,经过近五年的寻访考察,学习探索,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主要原型地,或在杭州市萧山区(古称永兴县)浦阳镇灵山村一带。并据此写成《再寻桃花源》一书,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

那么,为什么说桃花源的主要原型地在萧山?

一、任昉的“武陵源在吴中”说具有权威性

目前教科书和《辞海》等都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认定为“桃花源”原型地,其依据是常德地区古称武陵郡,而《桃花源记》开篇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地名契合。《桃花源记》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但人们在武陵郡一直都找不到符合桃花源山水田园意境的地方。所以,有识之士扩大范围,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这其中就有任昉的“武陵源在吴中”说。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寿光市)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任昉自幼刻苦好学,聪明神悟。先后出任过黃门侍郎、礼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和宁朔将军。天监二年(503)和天监六年(507),又先后任义兴太守和新安太守。

任昉从小饱读经书史书,文学造诣很高,在方志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八十四部志书,汇编成《地记》,共计二百五十二卷。任昉在编纂《地记》时,收书甚广,但凡记载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现象的书籍,全部收录。这其中,不但包括总志和区域志,还包括专述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专题志书。所以,任昉的《地记》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作“丛书之祖”。

由于任昉组织编纂过《地记》,对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中国及周边诸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物产、民俗等情况比较了解;又先后出任过义兴太守和新安太守,对“三吴”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因此,他提出的“武陵源在吴中”,不仅可信,而且具有权威性。

图片

那么古代的吴中在哪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看几则与吴中有关的故事。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记述了两件事:一件是说项梁杀人后,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羽)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另一件是说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年九月,项羽在项梁的指示下,将会稽郡守殷通杀死。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发动了吴中之兵起事。

据班固的《汉书》对秦汉时期的“吴地”划分:“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会稽郡设置于公元前222年,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辖春秋时长江以南吴国和越国故地。因会稽郡郡所位于吴地的中心地带,故人们简称“吴中”。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绍兴市城区)。由此可见,《史记·项羽本纪》所述“吴中”,是指东汉前的会稽郡。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房玄龄《晋书·张翰传》

张翰,西晋吴郡吴县人,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兴起,想起故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毅然弃官还乡。此事,成为文人思乡归隐的佳话,也成就了“莼鲈之思”的典故。显然,这里的吴中,是指吴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吴郡由吴县(苏州市)、娄县(昆山市 )、由拳(嘉兴市)、海盐、余杭、富春(杭州市富阳区)、乌程(湖州市)、阳羡(宜兴市)、无锡、毗陵(常州市)、曲阿(丹阳市)、丹徒(镇江市)、安县等十三个县组成。其中,安县所在地不明,比照 《汉书·地理志》,安县可能就是钱塘(杭州市)。

另外,在初盛唐之交,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被称为“吴中四杰”。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张若虚,扬州(今扬州市)人。张旭,吴郡吴县(今苏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他们四位都是江浙一带人,而在东汉前,这一带都属会稽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秦时的吴中,是指会稽郡。东汉时,由于吴郡从会稽郡分出单独析置,所以,任昉所说的吴中,应该是指会稽郡和吴郡。具体范围应该在今天的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和绍兴市一带。

二、灵山村一带符合桃花源原型地的条件

明晰吴中的地理位置,仅仅为我们寻找“桃花源”提供大致方位,但要确定“桃花源”原型地的具体地点,窃以为,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陶渊明要到过此地,只有作者到过此地,才有可能把当地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作为原型,写入文章。

2、东晋时当地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要符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

3、历史上留下了纪念陶渊明的人文古迹。

下面我们对照上述三条,来认定“桃花源”的主要原型地。

1、陶渊明到过会稽郡,了解当地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

第一、陶渊明游学、从军三次到过会稽郡。

对于陶渊明游学、从军经历,《再寻桃花源》下编有《陶渊明游学考证》《陶渊明从军考证》两篇研究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384年初,二十岁的陶渊明在叔父陶夔的资助下,告别母亲,开始游学求仕生涯。他先到京城建康,是年春天离开建康,游历了吴郡和会稽郡。399年12月和400年11月,陶渊明又两次随刘牢之到过会稽平叛。陶渊明第一次到会稽游学,大约有一年半时间。十五年后,随刘牢之两次到会稽平叛,前后也有六个月时间。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对会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都会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陶渊明熟悉会稽的山川地形。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搜神后记》中窥见一斑。《搜神后记》共十卷一百一十七篇,其中,有十三篇所写之事,与剡县、钱塘、句章、上虞、吴兴、富阳、临海等县地名和人物有关。也许有人会对《搜神后记》中杂有元嘉四年渊明卒后事,提出异议,视为伪託。对此,我们不做展开讨论。仅持陈寅恪先生“……其书为随事杂记之体,非有固定之系统。中有后人增入之文,亦为极自然之事,但不能据此遽断全书为伪託”的观点。

第三、陶渊明了解会稽的风土人情。

会稽郡是东南沿海平原到山区的过渡带,他与周边的东阳郡、临海郡、永嘉郡一样,山川连绵,民族杂处,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旧经载,会稽之姓二十有一。其实,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二十一姓。当时,许多百姓为逃避战乱,免征苛税,纷纷逃进深山老岭。据史料记载,秦时,会稽郡一带稍微大一点的山坳,几乎都栖居着逃难的百姓。他们隐姓埋名,互不往来。时至今日,深山中仍存在不同村落语言不通的现象。这种奇特的现象,也为陶渊明提供了百姓与世隔绝的素材。

2、灵山村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符合《桃花源记》的意境。

灵山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部的高洪尖山南麓,地处低山丘陵区。2005年全区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山前许、前山头、高庄里三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亩,园地129亩,山地959亩,水面35亩。03省道东复线未开通前,位于关王岭下的三个自然村群山环抱,交通闭塞,环境幽静。特别是山前许村,十分隐蔽。

图片

浦阳镇地图

山前许村座落在一个小型盆地中,三面环山,东面为水路出口,盆地中有良田百亩,中间镶嵌的杨树池和洪山池,直通村口的河道。站在黄牛坞岭前的阵架山上遥望,只见田野阡陌交错,池塘明亮如镜,桑竹屋后林立,山边泉水叮咚。每当春天来临,四周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宛如瑶池仙境。故旧经记载:“乡号桃源,里名通远,邑志推为胜境也,择之取之,乐土是适。”通远里即山前许村。

图片

中唐前,山前许村民进出村庄,只有黄牛坞岭北侧“桃源洞”一条路。出此洞,北可抵达戴村、河上等地。东可到达尖山、临浦、诸暨、山阴、会稽等地。中唐后,村民为了运输方便,在村口开山修路,年复一年,逐渐扩建到如今的模样。

唐以前,浦阳江流域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除浦阳江和凰桐江外,很少有堤坝围堰,是一片江湾水泊。湖泊、河流、沼泽地纵横交错,芦苇丛生,野鸭、白鹭等水鸟群居栖息。据史料记载,中唐前,仅桃源乡就有桃湖、紫湖、低湖、于湖(游湖)、舜湖、谢荐湖、里亭湖、通潮湖、和尚湖、大尖湖、茗渎大小湖等十余处湖泊。村民只能依山而居,所以,这一带村庄普遍以山命名。如尖山、安山、木杓山、前山头、山前许、安家山,羊角山头、童家山、小山脚、小满山等。山前许位于高洪尖山南麓,地势相对较高,从关王岭下来的雨水和村中涌出的泉水,在村口汇成桃花溪,经紫湖、桃湖出新河口,流入凰桐江、浦阳江。虽水路弯弯,曲折迷茫,但也给村民带来了水上运输的方便。

唐末宋初,随着人口剧增,人们开始围堰筑坝,向湖泊、沼泽地要良田,浦阳江流域掀起了围田高潮。到元末明初,桃源乡十余处湖泊几乎全部填土造田,仅存茗渎大小湖和于湖。

沧海桑田,如今浦阳江和凰桐江流域,已形成了较为宽阔的河谷平原。虽然湖泊、沼泽地大都改造为良田,但为灌溉、排涝和运输需要,主要河流仍纵横交错,畅通无阻。从卫星高清实景地图看,山前许到浦阳江的水路,仍川流不息,清晰可见。

图片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年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武陵渔人从三江口进入西小江,沿浦阳江、凰桐江入新河口,沿桃湖、童家山河道、紫湖,进入桃花溪。在桃花溪尽头上岸,从桃源洞进入“桃花源”。水路弯弯,迷路亦在情理之中。

杭州古时别称“武林”,《汉书》《晋书》均有记载。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这很可能是杭州古称“武林”的由来。

陶渊明用“武陵”替代“武林”,暗藏玄机,使“桃花源”所在地成为千古之迷。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这是“文士寓言,故作狡獪”的高明之处。

3、萧山、绍兴一带留下了大量纪念陶渊明的人文古迹。

(1)设置桃源乡

大约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发现萧山南部山前许一带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有了桃源的称呼,郡府也开始在此设置桃源乡,乡址设在山前许村口的安家山上。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记载的桃源乡看,当时,桃源乡下设五里:通远里、崇山里、方山里、曹坞里、永福里。通远里即山前许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沿袭桃源地名,或设桃源公社,或设桃源乡。1992年5月,桃源乡与径游乡、尖山镇合并为浦阳镇。

(2)命名“菊山”

在唐朝,萧山湘湖东面有一座小山,每到深秋,满山遍野绽放洁白、金黄的菊花,当地居民虽不明缘由,但每当菊花盛开,大家都上山赏菊采菊。慢慢地,到湘湖赏菊成为一种时尚。此事惊动了县令李萼,一日,李萼带县尉丘丹亲自到实地考察,他们走访了湘湖周边不少老人,才得知东晋时,陶渊明随刘牢之到会稽平叛,曾两次在此驻军。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陶渊明,在山上种植菊花,天长日久,菊花满山蔓延,逐渐成为湘湖一景。李萼有感于陶渊明的事迹和百姓的真情,当即命名此山为菊山。此后,菊山名气更盛,明代诗人张山有“菊花晚色陶潜业,湖岸春风贺监船”之咏。现菊山仍在。 

图片

(3)竖碑“渊明故里”

隆安四年(400)十一月,陶渊明随刘牢之第二次到会稽平叛,在会稽齐贤羊山与孙恩大军相遇,“北府兵”勇猛无比,不到半个时辰就打败了孙恩,孙恩又一次逃回海岛。后乡人为纪念陶渊明,在当年“北府兵”扎营的地方植柳结庐。乾隆年间,乾隆二年(1737)状元、浙江学政于敏中在游历会稽时,听闻陶渊明的传说,亲临刑浦、墙汇头等地考证,定墙汇头为“渊明故里”,立碑纪念,并命名该地域为陶里。乡人为了纪念陶渊明,又在石碑附近兴建一座石拱桥,取名渊明桥。特殊时期,石碑被敲成两截,残碑“明故里”现存于羊山公园内,“渊”字部分已不知去向。而渊明桥也因拓宽航道,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改建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型桥,并更名为朝阳桥。

图片

(4)修建“问津亭”

相传渔人黄道真后裔,为了给行走山阴古道的客人提供方便,曾在下定家村(今江南村)的江边设置渡口,摆渡送客。当地村民感念其功德,在渡口处搭建茅屋,供其临时遮风避雨。大约到了北宋末年,村民又自筹资金,将茅屋改建为砖木结构亭子,并命名为“问津亭”。近千年来,问津亭几经倒塌几经修复,直到20世纪90年代,江堤扩建修路,才完全拆除。现问津亭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曾无野老与争席,可有渔郎来问津”的亭联,当地老人随口可吟。在距离下定家村三四里地的浦阳江下游柴家村,从明末起也设置了渡口,并在江堤上建有一座供人遮风避雨的亭子,其亭联为:

天乐客来渡头,好问桃津。

桃源人去亭畔,且话天空。

“天乐”指天乐乡,属山阴县,管方山里、馨浦里、斯里里、刹竿里四里。

“桃源”指桃源乡,属永兴县。二乡隔江相望,可见,当时两地百姓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自豪。

(5)诗吟“桃花源”

随着桃花源名声鹊起,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陶醉在秀水灵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比较知名的有唐代张旭的《桃花溪》和元代铁闾的《寒草岩》二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相传,有一年春天张旭赴会稽路经浦阳江畔的尖山镇时,有感于当年孟嘉和许询在此相遇,并成为知己的故事,登上附近的蓬山,向西瞭望许询的客居地。只见远处高洪尖山下云雾缭绕,一座溪桥时隐时现,眼前的桃花随着流水恣意徜徉。于是,他按捺不住问石矶旁的渔翁,桃源洞在溪的哪边?并写下了《桃花溪》这首诗。张旭的这首《桃花溪》,具有很强的方位和距离感。石矶、渔翁、清溪、桃花、溪桥、云烟,由近而远很好地构画出“桃源洞”的外景,使人读后感觉“桃源洞”就在眼前,但云雾飘缈中,又不知洞口在哪里?如今桃源的湖泊基本都已改造成良田,清溪也已改道,但石矶仍在。

如果说张旭的《桃花溪》是寻找桃花源的话,那么,铁闾的《寒草岩》,表达了诗人找到桃花源的无比喜悦。

寒草岩前春色稀,桃花无数映清溪。

吾行已到仙家窟,不比渔人此路迷。

——铁闾《寒草岩》

铁闾,生卒年不详,字充子,鄞县人。至治元年(1321)进士,官至杭州同知(知府副职)。因铁闾是本地人,又在本地做官,所以,他寻找“桃花源”,自然有别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明末清初文学大家毛奇龄是萧山人,他对“桃花源”情有独钟,几番游览后,写下了许多诗作,我们选取其中几首来欣赏下:

桃花津前津路回,角巾布襡林扉开。

客知古事倘能说,我亦野情当再来。

斜日白桐寒隔坞,迎风红蔓嬝当杯。

山村处处春桑发,那见弹筝秦氏台。                                          

——毛奇龄《七律·桃花津前》  

桃花灼灼开千树,不记当时问津处。

明霞一片连白云,中有渔人舍舟去。

舍舟欲入志未违,桑麻千顷迎朝晖。

武陵溪上东流水,时见桃花片片飞。

——毛奇龄《七律·桃源图》

溪口桃花红欲暮,浅水泛胡麻。行尽空林散紫霞。来到上清家。缥缈香坛松饭熟,石鼎醉丹砂。归路残阳噪晚鸦。回首乱云遮。           

——《毛奇龄武陵春·登仙桃山》

仙桃山通关王岭,关王岭在灵山村。

毛奇龄的兄长毛万龄虽擅长画画,但对“桃花源”也有吟咏之作:

渡为桃源著,桃源渡若何?

招舟孤竖笠,争渡半樵柯。

无复桃花烂,空惊渔悼过。

不知何岁月,认作武陵波。

——毛万龄《桃源渡》

桃源渡在原尖山镇浦阳江上。

除文人墨客外,当地村民野夫也有吟唱之作,桃源倪氏宗谱,就藏有一册《桃源初集诗》。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桃花源的主要原型地,在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灵山村一带。

灵山村一带的现状

灵山村一带虽然被邑志推为胜境,被人们誉为“桃花源”原型地,但千百年来,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政府和村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灵山村环境面貌大变样,社会风气大变样,百姓生活大变样,并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一村万树” 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杭州市清廉乡村示范点、杭州市卫生示范村,萧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宿文化村等荣誉称号。但尽管这几年灵山村变化很大,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发掘传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全国一流桃花源景点这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现在灵山村一带虽然没有古时的幽静,生态环境也非昔日可比。但当人们一进入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特别是站在杨树池边,望着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满山遍野的桃花,远处翠竹丛中袅袅升起的炊烟,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叹:这不就是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吗?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