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甩掉国民党几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指挥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用兵如神的光辉战例。遵义会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南开进,预定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在四川泸州地域北渡长江。1月28日凌晨,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习水县土城附近的青杠坡一带伏击尾追的川军郭勋祺、廖泽等部,但由于情报失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战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果断作出放弃原定在赤水河地域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兵分三路从赤水元厚、土城南北地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即一渡赤水),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红军一渡赤水后,原定先向南再转而西进,到古蔺西南地区寻找机会从宜宾上游北渡长江。然而,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军,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后顾无忧,得以集中主要力量全力堵截中央红军北进。至此,中央红军从宜宾上游北渡长江已无可能,若继续执行渡江计划,就要冒背水与敌决战的危险。因此,毛泽东等当机立断,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在川黔滇边境一线机动作战,保存实力,待机歼敌。一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在敌重兵围追堵截,难以实现北渡长江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局势,灵活机动,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拉开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中央红军进入云南扎西以后,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仍将北渡长江,急令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西北地区和长江沿岸,防止红军北上或西进;令已进至扎西西北的川军3个旅从西北向扎西推进;令滇军3个旅由毕节从南面向扎西推进;令集结在毕节大方、遵义鸭溪的中央军纵队分路向叙永方向推进;令黔军留守遵义及赤水河一线地区,阻止红军东进贵州,企图分进合击,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
在敌军即将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时,毛泽东等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黔边境,黔北兵力空虚,而中央红军继续留在扎西有陷于重围的危险,决定迅速摆脱川滇两军的夹击和蒋军的追击,回师东进,出敌不意挥师黔北,到赤水河以东与兵力薄弱且战斗力较差的黔军作战,以打开新的局面。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开始行动,为隐蔽企图,造成敌军错觉,在主力东进的同时,以红九军团一部向进至扎西的滇军实施攻击,造成中央红军西进之势,使得川滇两敌3天没敢贸然行动,赢得了东进贵州的时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四川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使敌军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的梦想彻底破灭。二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打响遵义战役,先取桐梓,再占娄山关,复克遵义城,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二渡赤水,中央红军回师黔北,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运动战的优势,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给围追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遵义大捷虽然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从整个战局看,红军仍未从根本上打破敌人的“围剿”。当时的形势及中央红军所处的位置,要完成摆脱敌人的围攻,只有假道云南,渡过金沙江,才能甩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把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滇军主力调出滇、黔边境。1935年3月4日,中革军委在遵义县鸭溪镇成立前敌司令部,任命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3月10日至12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了先是讨论红军军事行动,后发展为讨论红军下一步战略方针和改组中央军事领导的会议,史称苟坝会议。会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采纳毛泽东的战略设想,制定新的战略方针,使红军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指挥军事,从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中央红军三渡赤水茅台渡口纪念碑。
按照毛泽东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决策,中央红军于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并向西北古蔺、叙永方向出击,摆出大举北渡长江的姿态。这时,蒋介石又慌了手脚,急电川、滇、黔各路部队一齐向川南集结,以便阻止红军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三渡赤水,是中央红军一次大规模的佯动,目的在于迷惑和调动敌人,特别是调动滇军,这一招果然灵验,造成蒋介石的错觉,他忙把重兵向川南周围调动,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于赤水河以西的古蔺地区。蒋介石判断错误,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的成功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正当各路“追剿”敌军向川南古蔺地区集结,紧缩包围圈,妄图“一举歼灭”红军时,毛泽东和党中央鉴于调动敌人西渡赤水河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失时机地部署了四渡赤水。1935年3月19日23时,中革军委向各军团发出命令,要求次日白天一律停止活动,原地隐蔽待命。同时令五军团派出两个营的兵力在茅台镇渡口两岸警戒保护渡口,作好随时东渡赤水、回师贵州的准备。接着,中革军委作出全军21日行动部署,要求“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回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淋滩地段渡过赤水河东岸,寻求机动。”3月21日晚至22日上午,中央红军以隐蔽、神速的行动,经二郎滩、太平渡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然后分路向南急进。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各军团根据中革军委“应迅速南移,先敌到遵(义)、仁(怀)之间地区,寻求新机动”的部署,为了迷惑敌人,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28日,毛泽东及中革军委决定留下红九军团在乌江北岸活动,伪装主力,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掩护主力红军迅速南渡乌江,把大部分敌军甩在川南和黔北。3月31日,中革军委向红军各部队发出迅速渡过乌江的命令。当日上午8时许,在乌江边的梯子崖渡口,军委纵队紧张有序地渡江。毛泽东见到负责保卫渡口的红二师领导时,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由贵州进入云南,经昆明附近至元谋再至金沙江的大迂回的红线,用来说明这次二渡乌江的战略意义。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中央红军南渡乌江以后,分兵一部东向平越(今福泉)、瓮安,佯作东进会合红二、红六军团之态,牵制东面国民党军,红军主力直逼贵阳,前卫部队攻占贵阳近郊的谷脚、观音山,吓得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驻守贵州毕节的滇军驰援贵阳,红军抓住各路敌军纷纷向贵阳以东调动,贵州黔西南地区和云南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迅速突破了贵阳、龙里之间的敌军防线,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云南方向疾进。连克惠水、紫云、长顺等县城,渡过北盘江,西进云南,尔后佯攻昆明,于5月初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战场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采取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指挥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四渡赤水也因此作为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