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到上海,有多远?“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馆长杨镇文给出了两个数字:28年和4天。
28年,是上海市长宁区对口帮扶金平县的年数。自1996年起,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人才在这里接续奋斗,用汗水浇灌祖国边城,用实干诠释初心使命,书写了跨越山海、跨过世纪的沪滇协作佳话。
4天,是杨镇文驱车2560公里抵达上海的天数。2024年5月8日,愚园路创邑园区门前大草坪上,一座暖房大棚拔地而起。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上海市民得以在梧桐深处见证“万蛹化蝶”的壮丽时刻。
“旅程很辛苦,但是意义非凡。这是金平人民的感恩之旅,也是红河蝴蝶们的感恩之旅。”杨镇文说。
守护绿水青山
在马鞍底乡,杨镇文有许多雅号,最出名的是“杨博士”。“博士”,是当地老百姓对“把一行干到极致”的人的尊称。“我就是痴迷蝴蝶,愿意为了蝴蝶奋不顾身。”杨镇文说。
作为“中国·红河蝴蝶谷”所在地,马鞍底乡共发现全国12个蝴蝶科中的11个科320余个品种,是世界上蝴蝶种群和蝴蝶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5月至6月,箭环蝶幼虫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羽化成蝶,形成独特的“蝴蝶大爆发”生态奇观。
“小时候,翻山越岭上学路上,蝴蝶在身边翩翩起舞。”杨镇文说,当时只觉得好看,直到1998年进入乡农科站工作后,他才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蝴蝶、研究蝴蝶,常常一头扎进深山三五天,与蝴蝶朝夕相处。
蝴蝶是植物的传粉者,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从卵、幼虫,到蛹、成虫,人们只知“破茧成蝶”的唯美,却不知其成长的每一刻都会面临大自然的层层考验。以箭环蝶为例,其对温度、湿度极其敏感,除了需要躲避天敌的侵袭外,生态环境稍有变化或寄主植物稍有污染,都会直接影响其生存安全。
为了守护蝴蝶,守护马鞍底乡良好的生态,沪滇协作对地处“中国·红河蝴蝶谷”核心区的马鞍底乡滮水岩村接续进行保护性开发,并在2022年再次落实整村提升项目,新建了步行栈道、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还在路的两旁种上了蝴蝶蜜源植物,与穿村而过的水系形成小气候,更有利于蝴蝶生长。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滮水岩村村民普正友说。如今,村里的梯田层层叠叠,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错落有致,石板路旁花香阵阵,滮水岩瀑布飞流直下,一幅农耕文化、梯田文化、蝴蝶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缓缓铺开。
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也搬进了“画”中,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网红打卡点。“在不远处的拉灯村,由沪滇协作打造的蝴蝶孵化大棚目前已经建成,将进一步做好蝴蝶种源保育工作。”金平县马鞍底乡党委书记董春进说,截至2024年11月,滮水岩村共吸引游客12万人,较往年有显著提升,其中还有不少外国游客。
“天大的好事”
蝴蝶引来了游客,也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过去,我外出务工,电子厂、工地都干过,月收入不过4000元,扣除生活费,没剩多少。”滮水岩村村民陈雄华说。近年来,看着村子一天比一天美,他返乡开起了民宿,带着游客们体验微型哈尼族长街宴、篝火晚会,与蝴蝶嬉戏,还在梯田里抓鱼、抓泥鳅,在瀑布边拿芭蕉叶包饭吃。
“特别是2022年整村提升后,村里的蝴蝶更多了,游客也更多了。”陈雄华说,他曾前往上海交流学习先进的运营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全村30多户人家都拿出自己的房间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升级,一起吃上了“文旅饭”。现在,他一年能有8万元收入。
为了让红河谷蝴蝶真正变成致富的“金蝴蝶”,沪滇协作也在探索新路子。经过反复调研,首次在上海开放式街区愚园路举办蝴蝶展示活动的想法应运而生,一方面可以让上海市民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传播蝴蝶文化,擦亮“中国·红河蝴蝶谷”文旅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金平。
“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的蝴蝶竟然可以飞去上海,当面感谢亲人的帮助!”杨镇文说。但收到通知时,距离活动举办仅剩2个月。他与时间赛跑,精挑细选饲养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每一种都需要展示卵、幼虫、蛹、成虫4种形态,还要备齐足够的寄主植物和蝴蝶“干粮”……
2024年4月30日下午3点,杨镇文一行8人正式东进。这是他第一次带这么一大家子出远门,“激动又紧张”。大卡车上,装着寄主植物、水果和搭暖房大棚所需的硬件设施;商务车上,6箱收纳箱满满当当地装着4种形态的蝴蝶,总共逾2万只。
同人一样,蝴蝶需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每到饭点,杨镇文及伺候蝴蝶的同事们就会化身“奶爸”,在服务区里找一处僻静之所,把几个大箱子搬下来。访花蝴蝶的眼睛对红色敏感,因此,要用红布覆盖托盘,再将营养液喷洒于红布之上,无水滴状态为佳;喂食幼虫,要先清理托盘上的粪便和死虫,再添加不同幼虫对应的寄主植物的叶子。
羽化是在所难免的。装蛹收纳箱空间狭小,在其中羽化容易折伤翅膀,“奶爸”们就会提前算好时间,把旧报纸折成三角形,将蝴蝶从收纳箱里抓出来,轻轻放进三角纸袋。虽然早已看过了无数次,但每一次,“奶爸”们依然会用视频记录破茧的瞬间……
3天后的夜里,一行人终于抵达上海。
探索生态富民新路子
在临时“保育房”里,蝴蝶自在飞翔。
说是“保育房”,实际上由酒店房间改造而来。由于假期里愚园路创邑园区门前大草坪要举办多场活动,暖房大棚最早要到5月6日晚才能搭建,因此,上海干部想尽办法挤出了酒店的一间房间,支起蚊帐,并模拟蝴蝶最适应的温度和湿度。
但杨镇文的心却一直悬着。尽管他和同事们每天24小时轮班照顾蝴蝶,可那几天,上海的天气有些阴沉。他担心正式活动当天蝴蝶的活性不足,常常是刚躺下,又拿起手机反复刷着天气预报。
“这3天,我天天睡不着觉。”杨镇文说。5月7日,蝴蝶住进了暖房大棚,他还是放心不下,直到5月8日清晨6点,一缕阳光洒向了他的脸庞。
“我太激动了!看着天气一点点变好,看见蝴蝶们在暖房大棚里快活地振翅飞舞,别提有多开心了!”杨镇文说。
5月8日至12日,5天时间里,共有1.6万余名上海市民前来参观打卡。在沪滇协作的牵线搭桥下,“奶爸”们还走进了上海市延安中学,以及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绿八居民区乐颐生境花园,为学生和社区居民带来了精彩的科普课堂。
1个月后,一群来自上海的摄影师踏上了前往金平的探秘之旅。他们用镜头捕捉蝴蝶飞舞的灵动瞬间,定格植被繁茂、山川壮丽的自然美景,也记录了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这些摄影作品于2024年11月在上海耀中浦西荣华校区进行展出,再一次向上海市民发出了来自金平的邀请函。
“这些活动是我们探索乡村振兴和文商旅融合的新尝试,也是以蝴蝶为媒介,对长宁金平携手28年协作成效的展示,意义非凡。”金平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禹延亮说,未来,沪滇协作将继续聚焦“金平所需、上海所能”,充分利用好两地优势资源,持续提升金平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赋能和美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