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把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先行启动区和两个核心承载区,作为一切工作的总目标、总牵引。”1月15日,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召开,区委书记蔡颖代表区委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光明区新定位“一城三区”,正式跃入视野。“一城三区”是新时期光明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是对“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定位的进位升级,是光明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战略跃升,标志着光明国家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湾区核心引擎作用的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重要基础,以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建设为重要使命,以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建设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大湾区创新资源首选地未来可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光明区提出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的新目标定位,是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殷切期望、使命重托,也是光明科技创新能级快速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区域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社会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安定团结局面持续巩固的生动体现和必然选择。
当前,光明科学城已进入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行阶段,一批科学重器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大设施投入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快速集聚,一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日益彰显。
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至第7名,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入全面提速和局部收获期: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首个综合型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建成开放共享,鹏城云脑Ⅲ通过国家窗口指导,全国唯一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大湾区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机构,百年中大、深圳理工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迎来丰收季: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个、国家级技术发明奖1个、省级科技进步奖6个,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等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神经疾病等研究领域领跑全球。
高水平人才磁吸效应逐步显现:新引进标志性科学家3人,158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区院士达57人,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
新兴产业能级持续跃升,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三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倍增。未来产业赛道更加清晰,合成生物、脑科学产业集群总估值突破430亿元。
其力已聚、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光明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正当其时。
光明区目标明确,将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大湾区范围内的创新资源首选地、必选地,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持续领跑、勇当核心;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光明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努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向往之地、最具创造力的人才用武之地、最具想象力的人才圆梦之地。
承接三大重磅利好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新的一年,光明区该如何抢抓机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此次党代会梳理出了光明区在2025年将迎来的三大重磅利好。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光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区位条件优越,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深厚,功能配套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程度高,综合营商环境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光明吸引优质资源的优势更足、机会更大,光明企业参与全国竞争、拓展国内市场的道路更宽、空间更广。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深圳盛大召开。光明作为分赛区,承接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5个体育场馆建设,举办足球、马术、自行车等3大体育赛事。届时,国际马术中心等现代化标准化场馆将成为光明的崭新名片,专业化重量级的赛事将为光明吸引源源不断的关注和人气,光明走向全国、连接世界将拥有新的窗口。
光明区提出,顺势而为,坚持以赛兴体、以赛塑城,高标准推进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和城区综合配套提升,以赛事为契机主动开展城市营销,大力链接各方资源,发展“体育+”经济,让光明因赛而美、因赛而兴,努力打造运动之城、活力之城的新IP。
此外,抢抓路通人通商务通新机遇,在轨道开通的重大利好中乘势而上,塑造新优势。今年年底前,轨道6号线支线二期和13号线二期(北延)有望相继建成通车,届时全区地铁总里程将翻一番、增至47.5公里,光明将正式进入“三地铁时代”。光明区提出,进一步强化区域联动合作,加快沿线重点片区开发,织密地铁最后一公里接驳网络,打造地铁沿线发展活力带,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以实干开新局
全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把视线转移到党代会会场之外,2025年伊始,光明区开年即迅速部署固投工作、一批新建项目集中开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全面封顶、37条道路集中通车、超算二期等大设施加快建设……
奋力打响“当头炮”,努力实现“开门红”。光明这片创新热土上,奔涌着热气蒸腾的生机活力。
2025年如何干?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给出答案,全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筑创新发展新引擎;坚定不移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坚定不移打造新质生产力试验示范区先行地,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推动消费、投资、招商提质增效,挖掘增长新潜能;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合作,释放高质量发展新红利;坚定不移推动基层治理理念、体系、方法变革,探索具有光明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治理新路径;坚定不移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品质城区新样板;坚定不移大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实践,营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坚定不移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为光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其中,在构筑创新发展新引擎方面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高水平开放共享,推动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点亮。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加快筹建定量合成生物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方面提出,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人才政策弹性,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600人次以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好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运营国际人才驿站,面向产业人才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住房供应体系。
在打造新质生产力试验示范区先行地方面提出,构建更加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构建多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梯次接续的优质企业方阵。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方面提出,探索创建共享工厂,聚焦创业孵化项目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不同阶段生产制造需求,提供一站式、低成本解决方案。
在新征程中,光明将锐意创新、敢作善为,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〇二四年光明区十件大事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科学之城,活力迸发!
回首2024年,光明区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努力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奋力推动光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这一年,光明科技创新能级持续提升。一批科学重器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大设施投入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集聚,一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至第7名,集中度显示度日益彰显,科学之城创新动能澎湃。
这一年,光明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千亿级、百亿级优质产业集群加速聚集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三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000亿元,百亿级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节节攀升。
这一年,光明城区功能品质不断优化。光明中心区、云谷片区、凤凰城等重点片区加速建设,科学公园(北翼)建成开放,科学顶“天空之境”成为区域新地标,深圳市科学技术馆主体工程完工,科学城体育中心破土动工,媲美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这一年,光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全面完成十大类43项154件民生实事,深圳理工大学、光明区贝赛思外国语学校开门迎新,光明搭建起“全链条”高质量教育体系;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业运营、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启动,一批教育、医疗、住房、文体设施建成启用,家门口的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所向光明,时盛岁新。光明区2024年十件大事出炉!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振奋人心的一年。
一、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GDP增速居全市前列,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好向优
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光明区2024年“激发新动能 夺取新胜利 塑造新优势”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稳步推进。招引落地美国塞拉尼斯、新华医疗等项目803个,其中“双招双引”优质项目151个,排名全市第三,荣获全市“2024招商引资优胜区”。2024年前三季度,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185亿元,同比增长8.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96.25亿元,占GDP比重58.7%,支撑作用愈加凸显。1-11月,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6.8%。
二、面向全球发布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邀约,光明科学城科技硬实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成功举办,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创新资源。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材料基因组等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启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加速建设。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4个大院大所相继落地投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机制》正式发布,与松山湖科学城《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顺利签订,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揭牌运营,区域创新合作更加紧密。
三、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三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000亿元,先进制造业本底进一步夯实
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体系,超高清视频显示集群规模突破2300亿元,新材料集群规模突破13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倍增。智能传输及感知器件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电子材料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光明区连续4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1-11月,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54亿元,同比增长8.7%。
四、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光明日益成为全国合成生物创新发展首选地
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筹建,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动工建设,全国首个部市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顺利启动,规模15亿元的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实质化运营,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空间近百万平方米,集聚赛桥生物、赛陆医疗等合成生物企业123家,产业总估值近400亿元,全年产值突破40亿元。
五、软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科学城特色服务业起步成势
聚焦科学城所需,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推动德国莱茵大湾区运营中心、西门子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落地科技服务业企业52家,全年科技服务业预计营收增速14.2%。与深智城、华为、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生态主导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华强、凤凰广场等2个软件特色园区楼宇正式揭牌,落地软信服务业企业95家,增长近一倍,全年规上软信业预计营收增长超30%。
六、规模2亿元的全市首支种子基金落地,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聚焦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学城母基金+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基金体系加快完善。光明区引导基金荣获“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引导基金TOP30”,撬动子基金认缴规模近300亿元。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加快设立,规模50亿元的智能传感器、规模10亿元的脑科学产业基金成功设立,规模15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实质化运营,中银科创母基金在光明发布全市首个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金。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大厦顺利建成,深交所科交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揭牌成立,7家科技支行落地,第二届科技金融大会成功举办。
七、全市率先实施“扫码入企”,入企频次下降近6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获批全市首批“行政执法监督码”试点区,创新打造“统筹执法+扫码入企”模式,统筹区街“执法+巡查+服务”入企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服务到位”。光明区工业企业“行政执法监督码”申领率达99.2%,各执法单位“扫码入企”占全市90.1%,统筹后入企频次大幅下降59.7%。以“统筹执法+扫码入企”为重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五个一”体系,作为全市唯一典型经验获全省推广。同时,强化拿地即开工、区域环评、光明“店小二”“光明政帮办”等创新服务举措,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八、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入选“国家级”项目目录,文艺之光在科学之城绽放新光彩
光明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在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彩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列入广电总局2024年度重点项目,116个国家和地区4426部短片参选。第二届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孵化4部“深圳·光明出品”原创剧目。举办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等高水平赛事30余场,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获评全市十大高水平体育赛事,喜德盛与阿斯塔纳车队签约联手打造一支世界级车队。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建成启用,光明文体设施不断“上新”升级。
九、“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等多个案例获评全国典型,基层治理质效显著提升
深耕“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构建场域覆盖、需求匹配、流程闭环、人才支撑“四位一体”基层治理“心”模式,荣获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奖、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等7项“国字号”荣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区民意速办平台受理诉求超13万宗,按时办结率100%,满意率99.95%。多点开花,涌现“一张图”“幸福里”“微治圈”等基层治理新探索,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十、“跟党一起创新”案例屡获殊荣,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显
“跟党一起创新”案例获全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组建合成生物、超高清视频显示等2个市级产业创新链党委,以创新链党委全面赋能合成生物等新产业发展。全国率先试点社区党委“科技委员”机制,聘请部分科研人员兼任社区党委“科技委员”和“小分格科技指导员”。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现场会在光明召开,全市首批6个“社会工作视察联系点”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