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语淡情浓 貌浅衷深──读王慧骐散文集《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

◎ 崔国发

王慧骐先生是一位在当代文坛眉挑寻常烟火、回望峥嵘岁月、况逢亲友知交、实现精神还乡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岗位退下来之后,诗意地栖居盱眙天泉湖畔著书立说,“淡看人间三千事,闲来轻笑两三声”,在散文创作与非虚构写作上静水流深,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如涓涓细流在他的笔端汩汩流淌,内心深处的那份安详与宁静,充满忆想的文笔和富于温情的叙述,以及善良、淳朴、和谐、友爱、宽容、雅致的文化韵味,使他的一篇篇锦绣华章似癯实腴、语淡情浓,闲适而自在,事浅而言深,通透若饮清泉甘露,读来忽如行云流水。

图片

与他的散文集《青色马文存》(三卷本)和《江南素描》一脉相承,他于二〇二四年五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信笔所至,无拘无束,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于平淡中见文采,通达之处出深情,无论是感触“城市的体温”或乡间的地气,作者试图像鱼儿一样于人生的溯游中“捞几片已然沉底的那些久违的暖意”,还是“在地图上回家”作精神的返乡,让乡人乡土乡情乡韵和老去的事物在心底缠绵悱恻,抑或是“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面对生活或写诗作文时不急不躁,一如他笔下那一拨文朋诗友,在治学时久久为功,有着当慢则慢的智慧,从这些文人旧时的身影中悟出真诚的友谊与成功的真谛。

收入王慧骐此书中的82篇散文,人间烟火、生活琐事、人情风俗、所思所感等悉数成篇,安谧恬静、平易冲淡、和乐敦厚、气定神闲等皆见性情与意趣,作者不露斧凿之痕迹,极尽素描勾勒之能事,深具言约意丰之功力,用笔自如,用心自洽,用语自然,他的散文堪比梁实秋雅舍小品“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令人于润物细无声的品读之后,回味悠远绵长,心灵为之感动,情操得以陶冶,心智也受到启悟。

《城市的体温》一辑很接地气,以心示人,诚恳述事,而从袅袅飞升的人间烟火中,氤氲着作者对温暖、温馨而有情味、有韵味的城市生活持久的热诚,江南士人的逸逸秀气与煌煌才情于清隽畅达、淳朴自然的文字中脱颖而出。作者不是“与往事干杯”或忘却与淡出,而是念兹在兹,耿耿于怀于峥嵘岁月;也不仅仅是与梦想与过往的一次次的“回溯”与“重返”,而是将城市的故事赋形为有情的空间,于纷繁时空的不断变迁中复刻城市真实的记忆,力图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与事、寻常生活的细节与场景,一些有特色的物件甚至风土人情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苏州是作者时常念想的一座城市,“落到实处,其实是想念那座城市里曾经和自己在某一段时间有过交集并留下较深印象的人”,如研究苏州评弹的周良老先生、沉迷于老照片收藏的作家谭金土先生、风趣幽默的江南才子陶文瑜老弟,还有诗人车前子、语言教育家秦兆基先生和已故著名作家吕锦华女士等,以及在苏州渭塘乡下办厂做实业、勤勉而朴实的小蒋,吴江莘塔镇上走过艰难、战胜病痛而又在文字中赋予精神力量的朋友建林,都令作者在“那些亲切而生动的身影”中作“长久的怀想”,“是人赋予那座城市可以感触的体温”,作者怀着温暖和善意,以深情回忆的笔调写人叙事,仿佛是在与读者抵掌而谈人生的意义,恰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说:“人生的滋味,看不见摸不到,但又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命运中。”作者所传递的城市体温,其实是人的温度,是人生奋斗历程中砥励心志的温度,这大大显示了散文的情感力量与精神内涵。

王慧骐的散文,纸上风行的不仅有文人雅士,亦有芸芸众生。作者交游甚广,他乐于聚焦城市以及城市所辖乡间与他曾经遇见或打过交道的各色人等,如在常州一家饭店吃饭碰到的家在宣纸故乡泾县的老板娘小朱、盱眙天泉湖边的农人、杨老师的老门东、开书店的朋友、发屋老板娘艳艳、太湖边上的友人、医生朋友、高淳老街邂逅的梅先生、太湖上的水利人、盱眙古城镇修电器的王老、作者眼中的孤勇者、为人谦逊过着平淡而简朴生活的文龙先生等等,他们都是作者身边或曾经相识的普通人和小人物。慧骐先生的散文写作,贵在不惟“攀高”而可“走低”,低要低到尘埃处,甚至与草根族民打成一片,对人、对物、对事都能进行亲切的观照,他对世故人情、凡人小事的感触,深入独到,文字中展开的尽是人间百态、生命姿态与人的生活状态。他善于审视人物的内心变化,于平常细节中发现妙趣,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字里行间展现了人性与人生的复杂与多面,融入了作者义薄云天的人文关怀、人性眷顾以及绵绵的温情与敬意,可见有了爱就有了温暖,就有了和谐,就能在文字表面看似波澜不惊的淡定中,彰显内心深处嘘寒问暖、充满怜悯、心系民生的精神境界。

“在地图上回家”一辑,作者出生在扬州,成长于江都与南京,又在退休之后筑居于盱眙天泉河畔。作者文字里有对长辈亲人、知交故旧铭心刻骨的追忆,他忆想年轻时代就相知相交的朋友,如同学、发小、故人李、少时邻人、廉叔、弟妹,当年那些工友、父母和弟弟生病住院时那认真负责料理的护工等,纵使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但有些人、有些事从不曾忘却,这些亲友因为与慧骐不在一地生活,而愈发引起了作者心头深深的牵挂,乡梦不曾休,肝胆更相照,不忘来时路,遥想那一段段素年锦时,那些定格在孩童时光、青春韶华与大学时代的故人往事、寒窗之谊,那些以真情写就理想与希望的人生纪念册,那在潇洒随性的文字中自由流淌、蕴积储藏于心底的浓浓的乡愁与情愫,那些用来念想的好风景,虽距离现在渐行渐远,却依然是作者历久弥新的温馨牵念,其情其心感人至深,楚楚而动人心弦,他的散文真正做到了有情、有趣、有思、有美、有灵、有爱。

诚然,慧骐先生作为一个情深义重的作家,他的散文里还有一种血缘、亲缘、情缘的寄托,丰富的人情物意、悠悠的人间亲情,都需要找回心灵的安放之乡、精神的扎根之所。沉浸于亲情的氛围中,感召于中华孝文化,作者这样深情地写道:“我母亲走得较早,父亲要晚些,但也都去了不少年”“是的,父母没了,原来意义上的那个家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去的,只是这个‘回去’,变成了如那位诗人所说的,我们只能‘在地图上回家’。那是一种精神的返乡,所有关于父母和我们之间发生的过往,都将在记忆深处一次次地复活和再现。只要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上,给了我们生命的那两个人就一定还会住在我们心里。”说得多好啊,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作者深谙“人伦的美好”与“美好的人伦”,无论是读《书本里的父亲》,还是读《老了的母亲依旧美丽》,抑或是读《思乡三则》,他都将万千情思凝聚于心,成为一种情感落脚地与精神归宿营,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精神返乡、寻根问祖的内在追求与人生愿望,那些温暖明亮的乡愁蓦然内化为慧骐散文内在的精神结构,内化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图式,他把对故乡、对亲人的缕缕情思汇集于笔端,文风质朴平实,感情浓烈真挚──父母情深、师友情重、往事情长、万物情浓,实罕其匹。“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是孟郊的句子,用来评价慧骐散文对故乡亲人的殷殷亲情与思恋心境当亦恰如其分。

“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一辑,作者记述的大多是与作者过从甚密的师友,其中以文化名人居多。这辑名称引自著名诗人周所同的一句诗。与诗人周所同一样,王慧骐也感慨遥深:“倘若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不急不躁的,把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儿坚持着做好,那这个过于‘喧哗’的世界或许也就慢慢安静下来。”其实办文化、写文章、做学问的确需要安静,需要“慢下来”,有道是:“好的人生,不慌不忙;月亮慢慢变圆,世事慢慢如愿;不慌不忙,一程自有一程的芬芳”(姑苏阿焦语),因为它得有深厚的知识积聚、文化积淀与经验的积累,切不可急功近利。而作者与恩师或亲友相聚,字缝里便有一缕缕真情流出,他通过书写与文化名人自相识、相知到相崇、相敬的过程,竭力去复盘生命中的美好记忆,寻找内心珍藏的珍贵情感,见证彼此之间的纯真友谊,不事雕饰的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美好灵慧的人格、学人学殖沉厚的峻格和文化精闳丰赡的品格,灵魂与灵魂屡屡相遇,不论是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友人间的深情厚谊,都让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作者写到的“大运河之子”冯亦同,著名散文理论家、作者在扬州师院学习时一直十分礼敬的恩师吴周文,为《东方明星》开过专栏的叶兆言,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丁芒,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曾担任过《人民文学》副社长、《小说选刊》总编的杜卫东,作家吕锦华、徐廷华、梅子涵,扬州文史专家和园林专家许少飞,编辑家金实秋、蔡玉洗、张昌华,扬州竹刻非遗文化传人张子麟,诗人戴砚田、朱红等。真正的友情是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正的友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真正的友情总是以真诚的光芒擦过心灵,普希金曾经说过,无论多么动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什么也代替不了真挚的友情。读着王慧骐这一篇篇散文,就像当年作家白先勇看琦君散文时的感受:“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今我读王慧骐的散文中的“师友篇”,同样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作者拭亮其文化人物相册里记忆与情感的光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些过往生活中交往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鲜活明亮,人物形象与艺术轮廓亦愈益清晰。作者把深藏于生命深处的温情记忆、文学气质或文化禀性娓娓道出,再以生花的妙笔与从容、温婉、淡定的调性为人物钩魂,让我们读出了文中所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总的来看,王慧骐的散文集《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呈现着人间的烟火与醇厚的生活本色,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寻常生活场景的捕捉与体悟能力;他善于透过那些淡而有味、浓而有情、浅而不俗、深而不奥的文字,让我们对城市的体温感同身受,对精神返乡的亲切渴求,对文化传承和人生境界的参悟通透,而在行文风格上宛如展开一幅清新淡雅、宁静悠远、温润圆融的素笔画,虽无华赡之致,却能明白简质,富有意趣。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言:“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今读慧骐先生散文,始叹其可臻此妙境而耐寻其不尽之情味也。

校对 李海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