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

评论

9

2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3 分钱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引争议:“地板价” 下质量待考,仿制药与原研药市场受波及

AI划重点 · 全文约4079字,阅读需12分钟

1.第十批国家集采结果中,3分钱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引发争议,质疑其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2.低成本背后,制药企业通过多轮成本核算,确保报价不低于成本价。

3.然而,价格战可能带来隐患,如利润微薄、市场失衡和对原研药市场的冲击。

4.另一方面,集采政策有助于提高医保基金利用效率,推动医药行业向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

5.未来,医药行业需要在降低价格的同时,注重对创新的扶持,以实现多方共赢。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医药市场的浪潮中,价格与质量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第十批集采结果,3分钱的阿司匹林,再次将医药行业的“隐秘一面”呈现在公众面前。

图片
图源:微博截图

如此低廉的价格背后,药物的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这一争议不仅让普通消费者感到疑惑,也引发了制药行业人士对行业现状的深思。在国家推动集采政策的大背景下,药品“地板价”的背后有哪些隐忧,是否会对患者用药安全和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事件背景阐述

Guide View


12月13日,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了第十批国家集采的拟中选结果,其中阿司匹林的超低价格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此次集采中共有7款阿司匹林肠溶片入选,其中最低价格为每片0.034元,最高也仅为每片0.048元。以浙江京新药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其规格为100mg*30片X2板/盒,拟中选价格为2.06元,折算下来每片仅需0.034元,展现了本次集采对药品价格的显著压缩效应。


图片
图源:全国药品集中采购(GY-YD2024-2)中选结果,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


当这款低价阿司匹林肠溶片出现在市场上,消费者们的反应可谓复杂多样。看到这么便宜的价格,既心动又担心,害怕质量没有保障。在对药品质量的期望上,消费者们普遍关注药品的纯度、崩解时限等关键指标。



事件回顾:地板价的由来

Guide View


一、制药成本剖析


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相对简单,反应条件易于控制,且国内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用于阿司匹林生产的主要原料水杨酸供应充足,价格波动较小。据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水杨酸市场价格在11000-12000元/吨之间,即每公斤约11-12元。合成时常用的乙酰化试剂醋酐同样价格稳定。根据东方比特的数据显示,2023年阿司匹林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出口价格为3.5美元/公斤,国内售价约为24-25元/公斤。而国内某化工服务平台的数据也显示,阿司匹林原料药价格约为30元/公斤。此外,生产阿司匹林片剂所需的辅料成本也较低。例如,用于片剂崩解的羧甲基淀粉钠,每公斤价格在20-50元之间;用作黏合剂的淀粉浆价格则在每公斤5-10元左右。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中国医疗保险

按照常规片剂规格计算,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通常为0.1克,因此1公斤原料药可以生产约1万片,折合单片原料成本仅约0.003元。若大规模采购,成本甚至会进一步降低。

二、成本价格的多方参照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拥有百年历史的经典药物,其生产成本早已降至极低水平。此次集采涉及的肠溶剂型问世已有30多年,因其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成本长期处于低位。例如,在美国,拜耳生产的81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原研药)在线售价不足5美分/片,普通剂型325毫克阿司匹林的仿制药售价甚至低至1美分/片。而在印度,一片75毫克阿司匹林的售价仅为0.2卢比,折合人民币不到0.02元。


图片
图源:拜耳官网

在中国市场集采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年销售额超过32亿元,其中拜耳占据绝对优势。根据中康科技开思系统的数据,2022年拜耳在国内等级医院的市场份额高达95.8%,零售渠道的占有率也达到70%。


企业回应与官方态度

Guide View


一、企业回应

产业界对集采中的低价中标并不意外。中标药企普遍通过多轮成本核算,确保报价不低于成本价。

2024年12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第一顺位中选企业为上市公司京新药业,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工艺十分成熟,企业通过前端设计、过程控制、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等有效控制成本,在全国每年数十亿片的庞大需求量下,中选价格完全能够覆盖生产和配送成本,实现薄利多销。

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和智能制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率。例如,其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批次产量可达800万片,既保障了价格竞争力,又保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图片
图源:Pixabay

二、官方态度

对于仿制药的治疗和疗效是否与原研药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有关工作负责同志表示,药监部门按照与原研药一致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构建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评价体系,在审评审批时坚持严格标准,药品过评上市后也坚持全覆盖监管,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申请一致性评价时的工艺生产,重大变更须重新审批。同时,药监部门对中选药品实行生产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 100% 全覆盖,确保 “降价不降质”。


价格战的隐患: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考验

Guide View

一、集采背景下仿制药企的困境与机遇

集采大幅降价确实让患者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注定会导致大批仿制药企因此而遭受业绩波动。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集采并非仿制药的“终局”,而是对行业的一次供给侧重塑。自1988年以来,日本开始全面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并建立了每两年调整医保目录中药品价格的机制。这一政策自推行以来始终未曾中断。在过去35年的集采进程中,仿制药企业一度因药价下调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一度被资本市场冷落。然而,随着集采工作的不断推进,日本仿制药的使用率显著提高,为仿制药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图片
NCDP(National Centralized. Drug Procurement,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影响路径
图源:Frontiers

二、仿制药市场的存量与增长潜力

尽管中国创新药正在蓬勃发展,但仿制药仍有很大的存量市场。2020年,仿制药占整体医药市场的63%,并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据 BCC Research 报告,全球仿制药市场 2022 年估值 4072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增长至 6558 亿美元。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 9122.2 亿元,预计 2025 年达 12093.2 亿元,CAGR 为 5.80%。Mordor Intelligence 报道,2025 年仿制药市场规模预计 4311 亿美元,2030 年达 5303.2 亿美元,2025 -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 4.23%。

图片
图源:Mordor Intelligence

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预期,显示出仿制药市场在全球及中国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对药企而言是重要的市场领域。

三、仿制药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驱动因素

仿制药市场高度分散,众多国内外公司参与,前 10 家仿制药公司各自持有全球仿制药市场份额的 8%-12%。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刺激平价药物需求,推动市场发展。仿制药成本低于品牌药,随着畅销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开发激增,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图片
图源:Mordor Intelligence

市场分散意味着竞争激烈,但也为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机会。成本优势和专利到期带来的机遇,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以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低价阿司匹林市场前景

从投资角度看,低价阿司匹林市场前景广阔。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使心血管药物需求持续增长。制药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让低价阿司匹林生产更可行和可持续。阿司匹林肠溶片价格从 3 分钱到 1 元 / 片不等,反映企业在生产成本和品牌定位上的差异。

五、价格战带来的隐患

然而,价格战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利润微薄:部分中标企业几乎处于盈亏平衡点,难以再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研发与质量提升。

市场失衡:过度压价可能逼迫小型药企退出市场,进一步减少市场竞争,甚至引发垄断。


对原研药市场的冲击

Guide View

一、原研药退出国内市场:外资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受集采和DRG(按病种付费)改革等因素影响,部分外资药企因无法与低价仿制药竞争,逐步退出国内市场。如 2023 年底勃林格殷格翰终止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内供应;2024 年 1 月礼来停止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供应并撤销挂网价;2024 年 7 月 GSK 不再供应西力欣(头孢呋辛酯片)国内市场 。

这种市场格局的改变尤以第十次国家集采为典型,外资原研药几乎全部放弃参与,有的仅象征性报价,甚至直接放弃报价。

外资药企的退场为国内仿制药企和创新药企腾出了更多市场空间,但也表明,价格战正在挤压外资企业的利润空间,未来可能影响国际企业在华布局的政策。

图片
图源:Pixabay

二、药企销售费率下降:效率与压力并存

医药生物行业长期以来因其高额的销售费用引发关注。据统计,2018至2022年间,该行业的累计销售费用高达1.55万亿元,几乎是通信行业的两倍。集采后,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率用迅速下降。根据Wind数据及其他公开数据资料,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的489家药企同合计销售费用约为1,648亿元,同比2023年同期下降约99.9亿元,降幅约为5.78%,而同期合计营业收入的增速约为1.1%。集采政策虽然降低了药品价格和销售费用,但也给研发投入不足的药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未来,原研药市场的竞争或将更多依赖创新实力,而非销售能力,迫使医药行业向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

三、创新研发的资金困境与资源再分配

集采政策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也引发了对创新药研发的担忧。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过度压价可能削弱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动力。然而,从国家政策设计来看,集采节省下的费用并未浪费,而是大部分用于支付新上市创新药的采购。据测算,2018年以来,药品集采累计节约费用6300亿元左右,而同期国家医保谈判纳入的创新药累计增加5200亿元左右的费用,也就是说,药品集采节约的费用80%腾给了创新药。

四、医保机制与集采的多方共赢目标

集采政策并非完全忽略了企业的利益。相反,它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集采政策通过整合全国采购需求、扩大采购规模并优化价格机制,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提高了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这一机制的关键是精准识别并消除药品价格链条中的不合理制度成本,医保局通过预付货款的形式,减轻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确保集采的可持续性。

图片
采集药品销售专柜
图源:视觉中国

此外,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成为中选药物,更多患者因此能用上价格合理且疗效有保障的药物。


未来展望

Guide View

在推动药品价格降低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注重对创新的扶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医药行业,既需要确保患者能够获得经济可承受且高质量的药品,又需要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激励,促使其持续投入资源开展新药研发。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医药生态系统,从而真正惠及广大患者和行业从业者。



参考来源:

[1]央视新闻

[2]中国医疗保险

[3]人民日报

[4]华商网

[5]Mordor Intelligence

[6]国金证券

[7]国家医疗保障局

[8]Li J, Zhang X, Wang R, et al. Impact of National Centralized Drug Procurement policy on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 in China[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4, 12: 1402581.



制作策划

策划:Whale /  审核校对:Jeff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