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如何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跃然屏上”?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馥梅

篆刻钤印,方寸毫厘中意趣尽显;昆曲古韵,声声唱腔间名贯中西。

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重要话题。浙江作为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和数量繁多,涵盖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这也使得“加强非遗活化利用”,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使命。

在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更精彩地“跃然屏上”,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呢?让我们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图片

浙江省非遗馆内的“绿眉毛船”。图源新华社

借助影视IP讲好故事,传播传承两手抓

在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树人学院科研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万国伟看来,面对当前文旅融合的社会背景,非遗资源活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一方面,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万国伟表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特点和文化保护区域资源,来制定差异化的活化策略。“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将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动画、影视、音乐等方式讲述好非遗故事,进而打造出富有非遗内涵的影视IP,也可以通过情景化剧场展示表演类非遗,与节庆活动结合从而提升参与度和传播力。”

图片

万国伟。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浙江省政协委员、省网联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张凤翔同样认为,借助影视IP来传播和传承非遗是一个有效且生动的方式。

“任何传播度广的内容,大多需要讲故事。我们要想活化、传播、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寻求结合点,借助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讲述更精彩的故事。”张凤翔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传承,只有让非遗被更多人知道、了解、喜爱,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它。

图片

张凤翔。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AI“邂逅”非遗,让传统文化“跃然屏上”

“我觉得在当下,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活化利用,非常值得深究。”万国伟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给了我们更多研发多元化产品的可能。

他举例,可以利用VR技术推出“文化数字人”,创新文创产品互动体验;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系列文创产品;借助AR互动,展示传统刺绣或木雕工艺的制作过程,从而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传播影响力。

“我觉得AI更像一个基础性设施,甚至可以说,它能够赋能万物。”张凤翔表示,比如一些AI拍摄的非遗短片,对公众来说,就非常有吸引力,也很有感染力。“在AI技术的助力下,非遗有了更多‘跃然屏上’的可能。”

除此之外,万国伟还表示,采用“数字+”技术扩大非遗推广渠道同样非常重要。“区块链、5G等技术手段,都让当下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我们可以依托成熟的电商平台,在各个平台开设非遗产品旗舰店;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字产品及非遗产品的消费量,分析其背后的消费逻辑,为后续的产品设计更新作铺垫。”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