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朽木
小雪以后,零度以下天气已司空见惯。怕冷的老叟,自然就会关闭门窗,打开空调。在暖暖和和的环境下,也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早年的火笼。
火笼,是早年不发达时期重要的取暖用具。在三九寒天,若能捧着一个暖烘烘的火笼,幸福的火花,便会从被烘暖的心胸中,喜孜孜地迸发出来。
我的外婆从早到晚忙于家务,严冬季节一旦有闲,便会在老粗布做的围裙底下用双手揽抱个火笼,借此暖手暖肚并且暖胸。此时她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连脸上纵横交错的褶皱,看上去都会变成似一朵朵绽放的鲜花。
江浙南方,火笼种类很多。按外壳的材质分,有竹、铁、铜三种。按装炭火罐的材料分,有陶瓷、铁质,铜材等三种。
火笼一般都配有盖子,盖子大多用铁皮镂空,或者用铁丝编织而成。因为盖子上有孔有网眼,不会影响笼罐中炭火热量的散发。盖子不仅可以防烫手,而且还可放置需烘干的物品,或者烘热或者烘熟食品。有一种全铜打制的盖子顶上也有孔,但是这只有全铜打制的亦叫铜火熜的火笼上才会有。
铁皮外壳的火笼,不论炭火罐子以何种材料做成,都因导热快易烫手而鲜有人用之。铜制火笼材质昂贵做作精细,一般为婚嫁礼仪必备,用后即收藏为传宗接代之珍品。因此,民间早年常用的火笼都是竹壳、瓷炭火罐或铁质炭火罐、铁丝编的盖子这一种。
小小火笼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还真有点复杂。一只竹壳瓷罐的火笼,外壳是竹匠编制的,瓷火罐是陶匠做的,笼盖又是铁匠编的,竹制火笼外壳如要更加美观更加耐用,还需要请漆匠涂上自己喜欢的漆。小小火笼,凝聚了多种工匠的巧妙构思与协同制作,它也是各类手工匠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前的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样的炕,更没有现代人的空调以及需要用电的其它取暖工具。小小火笼及其它类似火笼的火盆、火桶等器具,则成了南方人过冬的必须。
寒冬腊月,小小火笼成了许多老年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整天用手揽在胸前,或者衣襟之下,总是难捨难分,不离不弃。
寒冬时节,农村曾经的取暖神器火笼。视觉中国。
我的外婆就是使用火笼的高手。休闲时,她把两手穿过火笼的提手,把其揽在围裙或衣襟下。或者用双手揽在肚子边上。一边烘烤,一边还可以四处游走。坐下唠嗑时她会用两腿夹住火笼,一边暖腿烘手,还一边烘烤着其他物件。手上要干活时,她又会把火笼放在地上,把穿着布鞋的小脚放在火笼上烘烤。更能干的是在夜里,她夜里仰在床上睡觉,把火笼放在拱起的膝盖底下,直至天亮火笼不会倾倒。
我们家小时候的兄弟姐妹们,在冬天里都争着要与外婆同床而眠。外婆在被窝里烘火笼,从晚上到天亮,整个被窝都是暖烘烘的。再也不会蜷缩着四肢,冷得无法睡觉,有时还会热出微微的汗。现在想起那时的情景,心里也总觉会有一股温馨的暖流,缓缓淌过我之心头。
现在的火笼,在发达地区已很难觅见踪迹。如若要找,可能也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火笼是一个消逝的漫长时代的缩影,火笼已成为思念过去生活的一种乡愁。但是我觉小小火笼也是一种精美的手工工艺品,在家里或者在相应场所里,存列上几只精制的不同质地与形状的火笼,也是非常美观,而且非常有韵味的。
可不可以把火笼,也作为一种非遗物质文化,把它一代一代的予以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