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宋科铖 通讯员 刘伊娜
深冬之际,走在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龙凤庵村,路灯林立在两侧,秀美的庭院、富有诗意的文化墙、互助养老中心内传出老人的欢声笑语……这些变化,都源自“90后”省人大代表,龙凤庵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张川的回乡“领路”。
省人大代表张川。宋科铖 摄
独具特色的互助养老中心
1990年出生的张川,是龙凤庵村人。大学毕业后,他曾担任大学老师,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2017年,张川毅然决定回乡,投身于家乡建设。2021年,他当选为龙凤庵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在基层工作中,张川尤为关注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龙凤庵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近六成,他们大多眷恋故土,倾向于居家养老。
2023年5月,张川在村里探索互助养老模式。
张川介绍,村里成立了以老党员为骨干的村老年协会,为空巢老人义务送餐上门;活力老人则照顾、照看困难老人和空巢老人;长者餐厅实现自管自营,除固定一名厨师外,老人们轮流帮厨、打扫卫生。此外,村里还盘活闲置或荒废的宅基地和房屋作为活动场地,并动员乡贤、商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实施主体、场地、资金等一系列难题。”张川说。
互助养老中心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认可。村民张德和感慨:“中心食堂每餐三菜一汤,比自己在家随便应付一餐要营养得多。更重要的是,这里热闹,我们一点也不孤独。”
2024年湖南省两会上,张川作为省人大代表提交了相关建议,力推互助养老模式。他认为,这是农民期待的在家门口养老的好模式,成本低、更幸福,更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张川透露,过去一年,他们一直在深化试点成果,不断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升级和完善。
张川(右一)与村里的老年人交流。受访者供图
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龙凤庵村曾是一个交通不便、产业不兴的“穷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张川深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龙凤庵村“两委”班子依托“白关丝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双认证的地标农产品,布局了100亩白关丝瓜示范种植基地,并成功研发白关丝瓜精深加工产品白关丝瓜气泡水、白关丝瓜啤酒等。同时,结合红色革命历史,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2024年,龙凤庵村开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等入股经营主体的新模式。村集体独资成立公司,深度参与市场经营,还合资成立了设备租赁公司,入股一家文旅公司,成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这两年,回龙凤庵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原本沉寂的山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利润有25.5万元,较前年增加一倍有余。”张川笑着说,“目前,龙凤庵村仍处于‘初创’阶段,收益主要用于处理村里的公共事务。待时机成熟时,我希望也能给村民们发放‘年终奖’。”
【建言献策】
加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培养
“身为基层农民代表,我会一直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工作、探讨良策、提出建议。”2025年湖南省两会期间,张川带来了“加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培养”的建议。
他建议,在高校开设的农林水领域基层特岗生定向培养增设村(社区)工作培养班;由村(社区)从在校学生、高中毕业生中发掘有强烈意愿毕业返乡从事村(社区)工作的学生,报乡镇(街道)批准后推荐至高校,利用高职院校单招、统招渠道,定向培养一批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且满足当地所需专业知识的村(社区)“两委”后备人员。
同时,高校应开设成人定向培养班,重点培养从退役士兵、致富能手、企业骨干、返乡创业等年轻人员中选拔村支“两委”预备人选,为基层培养人才增添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