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1

评论

13

4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网友称海边有“爆爆珠”,华南沿海多地出现球形棕囊藻赤潮

AI划重点 · 全文约2906字,阅读需9分钟

1.近期,海南海口、广东省多个沿海城市出现赤潮现象,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照片称“海边有爆爆珠”。

2.根据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的消息,本次赤潮已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江门、阳江等城市。

3.赤潮是海洋中漂浮的某种或多种微小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又称“有害藻华”。

4.人为活动带来的海洋污染是赤潮频发的重要因素,如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排水等。

5.由于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广州生态环境局提醒市民减少亲水活动,避免带来身体不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近期,海南海口、广东省多个沿海城市出现赤潮现象,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图片,称“海边有爆爆珠”“海边惊现野生史莱姆”。

根据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的消息,本次赤潮已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江门、阳江等城市,多地发布了提醒。什么是赤潮?是如何引起的?有何危害?

“红色幽灵”,不一定都是红色

赤潮是海洋中漂浮的某种或多种微小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段时间内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又称“有害藻华”,通常发生在近岸海域。

图片

广州南沙三姓围涌闸外现场情况(2025年1月6日)。来源:广州生态环境

被喻为“红色幽灵”的赤潮,其实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根据赤潮发生的原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除了呈红色、黄色外,还有绿色、褐色等,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等。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载入中国浮游生物名录的有63种,包括硅藻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隐藻2种、金藻1种、原生动物1种。

图片

赤潮的起因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赤潮生物的暴发与人类活动带来的海洋污染密切关联,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区多为河口海域和沿岸、内湾海域,这些地区是沿岸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排水、养殖废水、江河径流集中的排放区,大量含有氮、磷、铁、锰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近海、港湾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

适宜的水温、海水搅拌、海水富营养化、光照和海域封闭都是致使赤潮发生的条件。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强烈混合流动一方面将海水底层的营养物质带至上层,为赤潮生物提供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赤潮生物的传播和分布,从而增加赤潮发生的可能性。封闭的海域可为赤潮生物所需的物质提供积累的容器,而充足的太阳光照则促使赤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从而迅速繁殖。

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害

从20世纪60年代起,赤潮现象开始在全球蔓延,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我国海域平均发生赤潮次数50次,平均面积5448平方千米,其中东海海域发现次数最多,影响面积最大,黄海海域发现次数最少,影响面积较小。

图片

来源:《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赤潮生物分泌的黏液会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其窒息死亡。某些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也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再者,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部分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入,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人类食用后也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

如何判断某片海域是否暴发赤潮呢?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赤潮判断标志和公认标准,科学界目前常用表象判断和生物学标志来确定。表象判断,是指根据水体变色、水体发臭、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死亡等判断是否发生赤潮以及赤潮的程度,“用眼睛看,用鼻子闻”这也是渔民最直接的判断方式。生物学标志,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郎根据发生在日本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统计结果,于1973年提出的判断赤潮的不同体长赤潮生物密度界线确定赤潮程度。

图片

技术人员采集生物样本。来源:南海生态中心

我国的赤潮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1933年原浙江水产实验场费鸿年报道发生在浙江镇海至台州-石浦一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中国赤潮灾害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赤潮灾害发生的频次、规模及造成的破坏损失呈迅速增长趋势。灾害主要发生在渤海辽东湾和浙江沿海、广东沿海等地区。

图片

我国沿海赤潮频发海域 来源:自然资源部南海局

随着海洋监测和监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赤潮的监测和监视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常规水质分析监测技术、浮标站定点连续自动监测基础外,近年来,卫星遥感已成为赤潮监测和监视有利工具。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面温度变化、得到海温形势图,由此监视赤潮生物种群的扩散和赤潮区域的移动。

目前赤潮的暴发显示出规模加大、持续时间更长、致灾效应加重、全球扩张明显的新特点,这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这也进一步说明,当今赤潮的发生已不是海洋生态系统自我调整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类活动干扰下近海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一种信号。

本次“罪魁祸首”:球形棕囊藻

多地通报显示,此次赤潮的生物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具体表现为球形棕囊藻胶质囊体在近岸海域大量聚集,造成海域呈现大面积斑块状或条带状的黄褐色或暗褐色水色异常现象,并可能伴随由于囊体破败导致的海面浮沫及异味。

图片

球形棕囊藻赤潮引发海水异色。来源:南海生态中心

按照我国《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赤潮可以分为有毒赤潮、有害赤潮和其他赤潮三种类型,而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赤潮肇事种。球形棕囊藻赤潮是我国常发的赤潮种类之一,多发于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近岸海域。1997年,我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规模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大量棕囊藻囊体以及碎片亦会进入沿岸核电厂冷源取水口,堵塞滤网,对核电冷源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资料显示,球形棕囊藻喜欢20℃左右的水温,以游离单细胞和胶质囊体两种形式存在,单细胞直径仅几微米,而单个囊体最大直径可达数厘米,肉眼可见,里面是多糖组成的透明胶质,形状酷似“爆爆珠”或者“黄色果冻”。

图片

网友图片

球形棕囊藻属鱼毒性藻类,分泌的溶血毒素会破坏鱼鳃组织引发鱼类死亡,毒素不通过食物链富集传递,故对海产品的食品安全不构成威胁,本身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其暴发往往伴随着水质劣化。广州生态环境局提醒,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期间,市民应减少亲水活动,避免带来身体不适。

海南省海洋灾害应急专项工作办公室亦发出提醒,球形棕囊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请勿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应减少亲水临水。

知多D 形成怪象的藻类家族

除此次酷似“爆爆珠”的球形棕囊藻外,形成怪象的藻类家族还有不少成员。

爆红一时的“蓝眼泪”现象,其实也属于赤潮的一种。高密度的夜光藻随着风浪聚集,在夜间受到扰动刺激时,储存在体内的大量荧光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下,迅速发生反应,将大部分能量转换成蓝色荧光,形成如梦似幻的景象,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至10月,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际。

图片

蓝眼泪。来源:福建日报

藻类除了能在水里形成奇特景观,在雪中也创造了“神来之笔”。2020年,南极的乌克兰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其实是雪中的极地雪藻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迅速生长,其体内含有虾青素防止紫外线辐射,呈红色。

图片

南极出现“西瓜雪”。来源:央视新闻

我国川西、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有成片的红石,如同鲜血蜿蜒流淌于沟谷间,被喻为“冰川下的血色浪漫”,因岩石表面附着着一层薄薄的橘色藻,因富含虾青素而颜色鲜艳血红。

图片

四川甘孜海螺沟红石公园红石滩。IC供图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张楚男

整合/编辑:许乐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官网、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国气象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广东省地质局、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北海市海洋局、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生态学报》《海洋与湖沼》《中国国家地理》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