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近日,在四川南充仪陇县洞磬沟村、重庆开州区青吉村,两场“土”得原汁原味、“潮”得让人“上头”的乡村晚会上演。并不华丽的舞台上,乡亲们自己上阵当主角,自娱自乐、载歌载舞,快乐溢出屏幕。晚会的发起人是两名返乡青年,在他们发布的视频评论区,不少人打趣“想成为你们村的村民”。那么,大家点赞的乡风民情、羡慕的精神状态到底是啥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件事。
这里有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故事。“95后”青年周建康是土生土长的洞磬沟村人,几年前,他返乡创业,一边拍摄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家乡变化以及和村民的往来互动,一边试水电商直播,带货农产品。同为“95后”的程中坤,也在两年前回到了他的村子,起初是穿高跟鞋拍搞笑视频的“显眼包”,慢慢的,他带着村子里的老人一起拍段子、一起卖货。如今,两人是小有名气的短视频博主、带货达人,也是带头致富的“新农人”。
从自主创业,到带领村民致富,扶农助农起初并不在计划中,只是在深入乡村、走近村民的过程中,他们渐渐把根扎进了泥土。采摘、分拣、打包……老人们不是效率最高的,但村里这本账,有不同的算法。在他们的推动下,村里的农产品销得更好、卖得更远,老人们成了“合伙人”,许多人更是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
这是数字化土壤中“开出”的山野之花。洞磬沟村和青吉村里,绝大部分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正是当下许多乡村的写照。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镜头里的乡亲们淳朴勤劳热心肠,他们惊喜、欢呼、震撼于社会的每一点发展进步,以热切的心情踉踉跄跄地追赶着时代。这些互联网“新住民”不一定知道多少网梗、套路,但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语言和行为,常常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笑”果。
互联网催生鸿沟,但也在消融边界、消弭隔阂。农货走出大山,离不开互联网的赋能。原本藉藉无名的小山村得以不断提高能见度,囿于小小天地的村民们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也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桥梁纽带。正能量能澎湃大能量,关注度能化为生产力,这正是互联网的能量和魅力所在。
这也是以心换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振兴样本。和我们之前聊过的“麦子阿姨”一样,多数时间待在小山村里,怎会没有“出去走走”的冲动?去年,周建康组织村里5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旅行。老人们“高规格”着装,半个多小时车程的目的地,已经让他们无比知足,新建的高铁站,也是心心念念的打卡点。“去不了远方,就把远方搬过来”,程中坤在自家院坝挂起天安门、海景房巨幅喷绘,为老人们拍照留念。
缺穿少吃的时代过去了,在许多乡村,空巢现象普遍,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缺少娱乐方式、缺乏陪伴沟通、丧失价值感。沿着村道开办摄影展,在村里组“乐队”,组织母亲节“晚宴”……大大小小的新鲜事儿,把人凝聚在一起,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气神焕发出来,村子也就更有生机、活力。“此刻,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是如此具象!”不少网友隔屏祝福点赞、真金白银支持,成为精神“守村人”,很大一个原因是其中投射了他们对美丽乡村的想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何谓铸魂?其中就包括精神乐起来,就体现在乡风文明、充满活力。可喜的是,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以不同的身份投身乡村、扎根乡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年与乡村、互联网与乡村正在打开更多可能性。
这正是: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春作笔,山野为卷。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