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于济南泉城广场东侧的韩美林艺术馆南侧新发现了两处泉池,引发市民关注。
2.其中一处泉池直径近3米,出水量不小,另一处泉池则位于艺术馆东侧约2米处。
3.据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二级调研员王继超介绍,新发现的泉池可能是古鉴泉,而另一处可能为无名泉。
4.为此,项目建设单位将与泉水保护、设计、施工等多方一起,在保护好泉水的同时,增强泉水的文化韵味。
5.整个项目计划在5月份完工,助力明府城片区保护提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月9日,济南韩美林艺术馆在泉城广场东侧开馆。有市民注意到,艺术馆南侧,竟然多了两处泉池。
这是什么泉?哪儿来的?即便是在被称为“千泉之城”的泉城,发现两处泉,也是一件让人怦然心动的事。
“天啊!又要改图了”
“天啊!又要改图了!”1月10日,回想起发现艺术馆南侧挖出泉的第一反应,同圆景观研究院总工程师彭敏直言有点蒙。当时是2024年12月31日上午9点多,新发现的泉池直径近3米,看起来出水量不小。
彭敏在同圆集团总设计师郭立强的带领下,负责艺术馆项目相关的景观深化设计。来自四川的她,已在济南扎根近15年,泉水对这个城市意味着什么,她很清楚。
艺术馆是由济南城市发展集团与历下区政府共同组织打造的。建设单位、济南城发古城城市更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发现泉池也就半个多小时,建设单位、设计方、施工方等,悉数到齐。没什么犹豫,泉肯定要保,关键是怎么保?采用什么设计风格?用什么材质来铺装?比如用老皮石、老石头?
更让大家困惑的是——距新挖泉池2米左右的地方,此前就已挖出了一处“计划内”的泉池。
为何是“计划内”?该负责人介绍,古鉴泉是历代七十二名泉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开工前,他们和设计方在泉水保护策略、设计方案、弘扬文化等方面多次向济南市城乡水务局请教,找准方向和思路。根据历史记载,这儿有处古鉴泉,原位于济南南门外,护城河畔。因泉池净明如镜,古称“鉴泉”;自清中期起,始称“古鉴泉”。因所处位置,又俗称“南门泉子”。清乾嘉文人管世铭曾寓居于泉边,他在《城南诸泉记》中称,寓所东边就是古鉴泉,这里是周围居民饮水、洗衣之处,来此牵绳提桶打水者络绎不绝。1998—1999年泉城广场建设时,因种种因素,将其潜形于地下。
因此,在济南剧院和韩美林艺术馆建设前,就有计划寻找古鉴泉原址泉脉,让其重见天日。2024年4月,项目建设过程中,泉水初现,池底清澈透亮。他们对原池进行生态保护,将老济南的石井记忆还原于此,重现古鉴泉昔日风貌。
现在,新的疑问产生了——这两处泉是什么关系?到底谁才是古鉴泉?
两处泉分别为古鉴泉、无名泉?
1月13日,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二级调研员王继超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款泉水图、1956年《济南泉的分布图》显示,当时南门外瓮城护城河尚未截弯取直,在南门桥西临护城河处标有无名泉、古鉴泉两泉。
1963年《济南市泉水分布图》上,南门桥西同样标有二泉,编号为B36和B37,根据对应表,B36即古鉴泉,B37为无名泉。
资料照片由雍坚提供
如果以此推论,现在艺术馆门前,新挖的泉很可能为古鉴泉,其东侧去年4月找到的泉,则可能为无名泉。“当然,要搞清楚这两处泉的来龙去脉,最终还要进行相关勘测、论证。”他说。
那么,这两处泉会以什么样的面貌来呈现?
上述建设单位的负责人表示,根据市里总体工作部署,为打造以明府城片区为核心的泉城特色风貌带,助力推动“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济南韩美林艺术馆、济南剧院项目致力于打造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公共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项目规划设计融入“泉水”元素,体现泉水、泉城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比如,关于古鉴泉,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今考在南门外桥西,池如太极,而水更空明可鉴,流入城河。”因此对泉池呈现就参考了“太极”概念。在泉池和艺术馆之间,设计了水系相连,还有艺术馆门前的龙形雕塑,是韩美林先生的创作,就有“守护泉水”之意。
下一步,他们将与泉水保护、设计、施工等多方一起,在保护好泉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泉水的文化韵味,助力明府城片区保护提升。整个项目计划在5月份完工。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