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2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当河水污染时,他们等不及科学家的报告,开始自己搞研究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58字,阅读需5分钟

1.随着科学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普通公众以科学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断提高。

2.英国一家独立环境研究组织计划扩大河流水质的公众科学测试规模,尝试将测试数据纳入官方监测。

3.2024年,有超过7000人参与非政府组织Earthwatch Europe在两个周末开展的“河流检测闪电行动”。

4.项目收集了英国近4000个淡水收集点的数据,探寻磷酸盐、硝酸盐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等污染物的踪迹。

5.公众科学在提供数据、教育和授权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科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才能实施的职业。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普通公众以科学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断提高,特别当民众生活受到影响、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时,或许公众自己亲自做研究将是越来越可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产生的影响也将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关注和运用“公众科学”。

图片

英国一家独立环境研究组织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扩大对河流水质的公众科学测试规模,尝试把测试数据纳入官方监测。
让全英国各地普通民众参与河流水质检测的做法激发了数以千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想象力。2024年,有超过7000人加入非政府组织Earthwatch Europe在两个周末开展的“河流检测闪电行动”。该研究项目使用非政府组织和帝国理工学院提供的标准化测试设备,收集了英国近4000个淡水收集点的数据,探寻磷酸盐、硝酸盐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等污染物的踪迹。
项目让我们深入了解来自水务公司和农业径流的多种污染物。河流生态系统的危机与这些污染物密切相关。
Earthwatch的科学与政策主任萨沙·伍兹(Sasha Woods)表示:“就淡水质量而言,我们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大家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现在我们真正感觉到,2025年,一切将朝正确方向发展。我希望看到更多公众科学数据,希望这些数据出现于官方的监测报告里。我们已整理大量信息,并将继续借公众科学之力获得数据集,从而发现问题所在,明确解决方案。”

伍兹认为,作为一种提供数据的方式,公众科学可谓高效稳健,且越发被人们接受;相比环境署等官方机构,它能在远多于前者所及的现场收集数据。到2025年3月底,英国的环境署承诺将派更多人员到现场,并提供4000个淡水数据点。

我们能于两个周末完成环境署尝试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的工作量。这证明了公众科学的力量,我认为环境署正认识到公众科学的可用性。我们所做的永远不会取代环境署在监测方面的工作,但我认为公众科学支撑并增强了他们的力量。”

2024年10月开展的第二波河流“闪测”(与帝国理工学院合作)扩大检测范围,瞄准了更多种化学污染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农用化学品以及杀虫剂等。帝国理工学院的分析表明,有几种化学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水生生物可接受的安全限度。

由4531名志愿者进行的为期3天的测试最终收获以下结果:英国61%的淡水水质不佳,因为磷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过高,而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污水和农业径流;英格兰的河流水质最差,高达67%的淡水样本的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过高。
在水质检测能力低于发达国家的低收入国家,公众科学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官方监测工作。例如,塞拉利昂和赞比亚就将国家监管监测与公众科学的数据收集结合以提供信息,助力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伍兹表示,除了提供可靠数据,公众科学的强大还在于它对个体的教育和授权,推动个体了解河流和淡水环境。河流检测行动搜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被汇编成公开报告,从而呈现了英国淡水概况。公众科学允许大众和非政府组织挑战水务公司和农业部门,向环境署提供未被其监测的河流的信息,并向环境保护局报告任何可疑或非法活动。


2025年,英国将开展两次针对水质的周末闪测,其中第一次定于4月26日进行。伍兹表示,该次测试的目的是收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数据。“每次我们进行闪测,参与者人数都较上一次翻倍,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吸引10000人加入,并将检测点数量增加到至少5000个。”


资料来源:

Researchers seek to expand ‘citizen scientist’ testing of UK river quality


END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图片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