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散文丨陈恭森:腊月廿三日“打扬尘”和“点锅灯”

图片

图片

曾启武/摄

腊月廿三日“打扬尘”和“点锅灯”

文/陈恭森

在我们长沙东边乡里,有个很有深意的民间习俗:每年的腊月廿三日“打扬尘”和“点锅灯”。现在年轻人对于这个习俗可能不很了解,即使晓得,也不一定知道这习俗中的含义。老班子对于这件事是看得很重的,一点不懈怠,要过过细细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比如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代表。

腊月廿三日吃过早饭,我父亲便从后山上砍回来一根细竹子,背回来在禾坪里撩头去尾加工成一根不到三米长的竹竿子,削去竹节轮,刨去竹青,用手从头到尾反复擦摸几遍,一根溜光的“竹器”出现在我的眼前。然后,父亲从禾场边的稻草堆里(稻草堆又称“团焦子”,是个圆身伞顶的样子,也要有手性的人才码得出)拉出一小把稻草,扭成草把子,在竹竿子上用细麻绳缠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将草把子缠牢固为止。

这时,父亲换上一件旧长衫,戴上一顶草帽,从大门口开始打“扬尘”了。整个墙面从顶上到墙脚,父亲细心地依次擦个遍,直到看不见一丝蜘蛛网和一点灰尘了,就又到另一个房间重复“作业”。我就帮父亲打下手,等父亲打完一间屋的“扬尘”,我就提个水桶,拿个抹布,将地上的桌子,椅子和长条凳子等实物器皿抹得干干净净。父子俩“分工作业”,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大功告成”。

吃中午饭的时候,我好奇地问父亲:“打扬尘早不打迟不打,为何要在古历腊月廿三打呢?”父亲边吃饭,回答道:“你不懂。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廿三日晚上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工作的日子。如果不在这一天白天把‘扬尘’扫净,可能来年会有些麻烦。”

我依然不明白,疑惑地望着父亲,说:“这打扬尘无非就是搞好卫生迎新年吧,与灶王爷和玉皇大帝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微微一笑,继续道:“你还是不懂,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灶王爷就是天上派来管理芸芸众生的执行官,我们每个人每天的一言一行,他都认真地记录在墙上了。有不道之处,如果被灶神爷汇报到玉皇那里去了,如果问题严重就有可能来年降灾。”

当时我已上初中了。觉得父亲太封建,反驳道:“这是迷信!我不相信。既然怕降灾,我们就不做坏事,不讲坏话吧!”父亲放下筷子,老半天愣住了。只好用调羹从菜碗里舀一勺菜汤送进嘴里,一口吞下去,好像是想以一口菜汤作润滑剂,整理出得体的说辞,只见他一抹嘴唇说:“人有失错,马有失蹄哩,一个人一年到头难免不犯一点错咧!有的时候我与你娘闹驾。出言不逊,甚至摔东西,这就是错。其实,我也晓得向灶王爷汇报,玉皇降灾都是假的,是神话故事。但是,老祖宗为什么要这样传下来?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有一颗敬畏之心,时时刻刻夹紧尾巴做人,尽量不犯错或少犯错。这哪里是迷信呢?这下你总明白了吧!”

我在心里暗暗佩服父亲,他不愧是个读了几年“汉书”(即古书)的人,很有些思辩水平。几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接下来,就是“点锅灯”的“议程”,是由我母亲全盘操持。她是做“烛芯”的高手,每年十一二月要靠做“烛芯”卖给乡亲赚回过年的费用开支。尽管年前做了几箩筐“烛芯”,全部被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买走了,连晚上“点锅灯”自己要用的蜡烛也得临时赶货。快到傍晚了,只见母亲麻利地将竹子劈成竹片,又将竹片截成七寸长,一刀一刀将竹片分成小竹签,比呷饭的筷子还要小一些,然后用灯芯草在竹签上均匀地缠到三分之一的样子,最后用细微的茧子丝在收尾处缠绕几下,就将灯芯草固牢了,不会散。旁边有个煮蜡烛的小铁锅,白蜡加点红色素在锅子里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母亲抓一把做好的“烛签”往锅子里一插,让灯芯草缠绕部分沾上蜡烛,提出来冷却四五分钟,一支支的蜡烛就可以使用了。

母亲累得整天连伸腰的时间也没有,双手撑着腰急急忙忙到灶房做晚饭。

“随便搞两个莱呷哒算了。”父亲见母亲累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忙赶过去在灶堂里添柴烧火。

草草用过晚餐,母亲洗完碗筷,又将锅子连洗了三遍。然后拿一只大莱碗罩在锅里,放一小瓢水,碗底朝上,用一个大调羹盛满茶油,里面摆三根灯芯草,用火柴一点,细小的火苗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跳起舞来了。点燃的三根香、一对蜡烛插在劈开的半边萝卜上稳稳当当,和“三牲”(鱼肉蛋)酒礼一起摆放在灶台上。父母亲各点燃三页纸钱,先后立在灶堂前行了三个鞠躬。口中念道:“灶公司命累一年,今晚奉命上青天。吉语美言玉皇帝,黎民百姓享余年。”

(“点锅灯”从廿三日晚起一直到大年三十夜止,等灶王爷归来才能结束。)

母亲叩拜之后,转身拉我在灶膛前跪拜,她帮我点燃了三页纸钱。我一连了四个头,比他们多拜一个。一旁的父亲忽然笑出了声,说:“三个头就有了,你怎么多拜一个?”我狡黠地笑道:“我特意多拜一个,要老天爷保佑我会读书!”

双亲大人一听,笑得十分开心。父亲用指头在我头上轻轻一敲:“要得!从小就对苍天有敬畏感,晓得要发狠读书。好好,蛮好……”

图片

图片

陈恭森,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报告文学《蜀道难》等文学作品在省作协征文中获奖,在《老年人》杂志,长沙晚报副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出版散文集《那山、那人、那传奇》(长江出版社),供职于长沙县江背镇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