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1月14日,2025年“上海两会”时间开启,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拟提交《关于推动本市建立法规政策儿童优先咨询评估机制的建议》。建议称,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儿童优先咨询评估机制,为共同营造重视儿童、关爱儿童、优待儿童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奠定良好基础。(1月14日 澎湃新闻)
1989年,联合国在《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了儿童应该具有的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可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忽略了儿童该有的合法权利,毕竟,社会事宜决策者与城市建设者,都是身材高大的成年人。
每一个儿童,都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城市的“小主人”。对待儿童的态度,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温度。蹲下身子,以1米高度看城市看社会,能让我们领悟落实儿童权利的重要性,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在城市建设中嵌入“儿童友好”元素。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全社会对儿童权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并将此理念落实在城市建设中。从逐渐完备的母婴室、“第三厕所”,到公共厕所里的“一米高度”的盥洗台,再到新建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乃至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这些细节,表明“儿童友好”逐渐落实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享的具体的民生场景。
当然,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标配”远不止于这些内容,它会随着公众的群策群力而逐渐丰富。能嵌入“儿童友好”因素的城市建设也很多,不单单是社区、学校、医院,还有很多场所需要在建设或改造中,完善体现对儿童友善的设施。总之,只要是有益于促进儿童成长的城市建设,哪怕是再细微,也能体现政府关爱儿童的善意,也能得到公众的鼓掌欢迎。
一座对儿童越来越友好的城市,必定是更温暖、更包容、更友善、更宜居的城市。现在,“1米高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当然,“1米高度”看到的不止是城市,“儿童友好城市”仅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不妨将“1米视角”射向广袤乡村地区,积极推进适儿化改造,共同托举儿童美好生活,共同勾勒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乡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