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交通大学何刚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分子,实现了高效光催化产氢。
2.该新型化合物在可见光驱动下产生了高氢气产量(132μmol)、生成速率(11μmol/h)、转换数(221)和表观量子产率(1.7%)。
3.与传统光催化体系相比,这种新型分子的显著优势在于其集光敏剂、电子转移剂和催化中心于一体。
4.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尝试了非均相催化的新方法,取得了意外的好结果。
5.该团队将继续优化分子设计,降低合成成本,以实现光催化产氢技术的产业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何刚教授课题组通过提出创新的分子设计策略,在光催化制氢领域获得进展。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硒紫精四阳离子配位环蕃,这种新型化合物在可见光驱动下展现出了卓越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具体来说,其产生了高氢气产量(132μmol)、生成速率(11μmol/h)、转换数(221)和表观量子产率(1.7%),为太阳能转换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光催化策略。
与传统的光催化体系相比,这种新型分子的显著优势在于其集光敏剂、电子转移剂和催化中心于一体,只需使用该分子就能实现高效率循环制氢,而无需额外添加任何物质。
这种方法非常环保且高效,它不像传统方法那样需要大量添加铂等贵金属纳米颗粒,这些贵金属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导致重金属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该论文通讯作者何刚教授表示:“我们的分子设计使得金属催化中心与分子结构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的纳米颗粒容易沉积或流失的问题,并实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当分子达到使用极限时,整个分子可以被过滤或处理,从而避免了环境污染。”
(来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日前,相关论文以《具有定向电子转移的含硒紫精环蕃增强可见光光催化产氢》(Directional Electron Flow in a Selenoviologen-Based Tetracationic Cyclophane for Enhanced Visible-Light-Driven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1],并被选为当期后封面。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乃垚和助理教授李亚雯是共同第一作者,何刚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何刚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转化、大规模储能技术和光动力生物材料应用等。该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早在 2018 年,他们就发表了该系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并展示了将光敏剂和电子转移剂放在一个体系中的初步成果,但当时还需要额外添加金属纳米颗粒作为催化中心,无法实现高效的定向电子转移。
之后,经过不断地对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他们在 2023 年完成了目前具有高度对称结构的分子设计,实现了催化效率的显著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如何将整个催化体系的组分集成在同一体系中仍然是一个挑战。
该光催化分子融合了双吡啶铂(II)和含硒紫精,展现出优异的氧化还原特性、较小的能量带隙,以及在可见光区域(370-500 纳米)的强吸收能力。
在该研究中,设计新型分子不仅包含了光敏剂和电子转移剂,还集成了催化中心。据介绍,这是第一次将光催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到环状化合物结构中,并通过调控电子在各组分间的定向转移,大幅提升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效率。
何刚解释说道:“这种设计类似于堆积木,通过将不同的模块堆叠在同一个分子上,限制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性,从而提高了电子转移的效率。这样的分子设计有助于减少电子转移过程中的损耗,并提升了催化效率和产品性能。”
(来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均相催化上,即分子都是可溶的。但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尝试了非均相催化的新方法。
最初,他们并没有特意将分子设计成非定向催化的形式,而是在得到分子后直接进行了非定向催化的实验,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
“实际上,实验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非均相催化通常被认为性能不如均相催化。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非均相催化也能实现显著的性能提升。”何刚说。
图丨何刚教授课题组(来源:该课题组)
分子合成的复杂性和成本,仍然是限制该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因素。目前,该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一个接近完美的分子,但需要了解的是,其在合成过程中存在产率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来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
该团队的目标是将这种分子设计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该课题组致力于降低合成成本,将尝试用更便宜的金属替代贵金属铂,并探索使用细菌或酶等生物体系作为催化中心,以实现更环保和更高效的催化循环。
何刚举例说道:“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的自然特性来促进氢气的生产,这种方法不仅可减少对贵金属的需求,还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细菌实现循环利用,既能在不使用金属的情况下产氢,也能抗菌。”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继续尝试优化分子设计,包括提升新型光催化分子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简化催化体系、降低成本等,以期在未来能够实现产业化。
参考资料:
1.Naiyao Li,Yawen Li et al.Directional Electron Flow in a Selenoviologen-Based Tetracationic Cyclophane for Enhanced Visible-Light-Driven Hydrogen Evolu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0525
运营/排版:何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