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字节的硬件,难在哪里,如何成功?

图片

文:董指导


图片

本期要点

#AI#消费电子#AI硬件#字节

图片



今天聊一下字节的硬件业务,按照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结构。


01 硬件探索


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是做不好硬件的。所以,字节最初踏入硬件圈时,也采用了收购的方式。


2019年用了近亿元收购了锤子科技坚果手机团队,该团队在内部命名为 “新石实验室”。


当时罗永浩正遭遇经营压力,正好字节也可以快速建立硬件基础,避免从0到1。所以也一拍即合。但是随后发布的几款手机效果不佳。2021年该团队被并入字节的教育硬件团队。


2020年,字节启动了教育品牌“大力教育”,教育硬件负责人阳陆育,也是因着收购加入了字节。大力教育的产品是大力智能台灯,具备拍照传题等功能,这个产品在字节内部被评为“蛮有亮点的突破”。


我也给孩子买了一台,但智能业务确实用的不多。多少也算是对其产品体验的例证。后来赶上教育行业整顿,大力台灯业务也就此翻篇了。


但字节的硬件试水并没有停。


2021 年8 月,字节重金收购了国内 vr 出货量第一的厂商 pico。这一笔投资,多少和Meta画的元宇宙大饼有关。当然,结局也很类似。


2022年PICO 4经过一番宣传后,销量不佳。这主要也是行业问题,VR所构建的使用场景,仍不是高频、刚需;产品的成本、重量等因素也还不够满足现实使用,所以整个VR赛道都又回到了探索的阶段。


字节在VR硬件这一波,估计花了200亿元。也是价格不菲的一堂课。


这波AI硬件浪潮,字节也入局了。2024年9月,字节收购了耳机品牌Oladance,随后就发布了一款搭载豆包大模型的智能耳机Ola。在竞争激烈的AI耳机赛道,几个月下来,也并没有看到非常惊艳的数据。


02  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为什么字节在硬件领域,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首先,不只是字节,不少软件起家的科技巨头,都有一颗做硬件的心。微软买过诺基亚、做过笔记本电脑;Meta甚至要all in VR;谷歌也尝试过手机、眼镜;百度、阿里也都有智能音箱的业务


纷纷尝试硬件的道理,也很简单。毕竟,硬件是各类应用的载体,是流量的重要入口。尤其现在消费电子陷入了一个混沌期,各路玩家包括苹果在内,都在寻找下一个国民级硬件产品。而AI大模型,又非常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保持领先。


因此,谁能率先找到新载体、形成新品牌,既是硬件的事儿,也是AI的事儿。公司的业务版图里,可能会长出半个苹果,也可能长出一个OpenAI。不管哪个,都是一笔巨大财富。


但硬件的路并不好走。互联网公司在硬件领域,屡战屡败的原因,也不复杂。


首先,开发模式大不相同


一款应用的开发,可能依靠数百位码农就能搞定;也不需要什么合作伙伴。但一款硬件的开发,并不是一个团队就能成功的。一款产品,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零部件,必须和供应商一起进行设计、试错。


因此,也导致,一款应用的开发周期可能就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但一款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可能要两年甚至更久。这对于习惯了快速迭代、投流就要见效果的互联网企业而言,非常不适应。


另外,迭代路径不同。软件产品可以迅速获得反馈,哪些数据好哪些数据差,如何迭代,很快就知道了。因此,也往往可以采用先试试再说的做法,成本也相对可控。


但是硬件产品就不一样了,很难快速获得反馈数据,往往只能等产品上市后的销售状况才能判断好坏。所以,小米才在早期通过发动用户广泛参与来减少试错成本。而伟大的硬件产品,需要尽力做好市场前瞻判断的时候,也往往也有不少押注的成分。


而且硬件产品的成本结构,和软件也不同。零部件,尤其是定制化的零部件,销量不同、成本差异也很大。经常会形成一个负循环:销量越不行、成本越高,成本越高、价格越贵,销量也会越惨。


所以,硬件、软件的差异,就是基因里自带的


03 成功的要素


字节采用收购的打法,也是对的。但要做好硬件,也有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对于硬件团队的研发文化、考核制度,是按照硬件、还是软件来管理?


第二,考虑到成熟的应用业务,和探索的硬件业务,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硬件业务,也是应该是“一把手工程”


对于创新业务,尤其是和原有业务差异较大的创新业务,往往只有一把手,才能在公司内部顶住不一样的工作方式、思维方法,在关键节点有魄力去做判断、做选择。


第三,做好供应链管理,发挥供应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电子公司而言,就是比较大的机会了。2011-2014年,苹果带着电子供应链赚钱;2018年华为扶持了不少国产供应链转正;当下,市场也非常期待字节能带着供应链壮大。


而和供应商的利益、协作,也是技术活了。自己既是甲方,又不能纯当甲方


目前字节在AI硬件上的资金投入,和之前相比,规模小很多。也许是因为大模型研发,依然需要投入重金;或者,经历了VR的滑铁卢之后,试错意愿降低了。但估计,一旦市面有爆款AI产品出现,字节应该还是会重金追赶。


如果字节真的放下了自己做硬件的执念的话,那就如之前传言,和苹果合作,成为其大模型服务商,也是不错选择。还有另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小米


现在,小米如果想发力大模型,大概率是晚了些的。当然,电动车一战,也展示了,雷军不怕晚,真有能力逆风翻盘。


那咱们就假设小米不做大模型的话,和字节合作也挺好的,小米的手机、智能家居等等硬件,搭载字节的大模型,双赢局面、肉眼可见。


唯一尴尬的就是,用户如果要唤醒AI,是喊siri、小爱、还是豆包。名字,可能是阻止这个双赢合作的唯一要素


04 双料王


软硬双料王,很难实现。虽然苹果的软件业务收入也很高,但也是集成在苹果硬件产品上。跨平台的爆款应用,并不多。


谷歌有不少国民级应用,但硬件业务也是试了又试,仍未有起色。


2010年,小米推出了米聊,杀入即时通讯领域,但可惜,后来被微信截胡。不然,小米就会是国民级应用、国民级硬件的双料王。


如果认为WPS也算得上顶级应用的话,虽然小米没实现双料王,但雷军已经是了。(写到这儿,真的是路转粉。)


此时此刻,机会则留给了字节。



---全文完,欢迎交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