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的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
自带流量入场的小米汽车,虽然首款车型SU7上市还不到一年,已经实现了超过13.5万台的交付量,超额完成10万辆的KPI。没有谁会怀疑小米这个“后来者”是否能够在残酷的淘汰赛中一直存活,甚至有不少声音认为未来十年内小米将挑战比亚迪的地位。
但与此同时,2024年下半年开始,小米汽车频频被曝出安全事故,有的是因智驾系统BUG导致的泊车故障,但更多、也更吸引大众眼球的,还是全国各地的驾驶事故。
仅就1月份以来,小米汽车已经连续三次因为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1月2日,吉林一辆小米SU7发生侧翻,前侧轮伴有明火,导致三人受伤;1月6日,宁波小米门店销售带用户试驾时,开启了运动+和boos模式,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1月9日,江西一辆小米SU7在发生事故后,冲上人行横道,随后拖着护栏一路逆行。
尽管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小米SU7的零百加速太快,以及SU7车主年龄群体较为年轻化,飙车率高于其他品牌。但在国人的潜意识中,频发的事故无疑代表着“质量不行”,尤其是高阶智驾电动车这个普及度还不够高的前沿产物,更会加剧大众对于小米品牌安全性的担心。
小米汽车在不久前才刚刚秀出了中保研安全测试全项优+、中国汽研[极北寒测」智能安全之星、中国智能汽车指数智能泊车G+、CCTA充电兼容之星等多项荣誉,但这些成绩在一次又一次事故中显然在不断失去说服力。
这让雷军也坐不住了,亲自发声呼吁车主加入小米的“安全驾驶挑战”,这是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挑战活动,用户只要在这期间未发生有责事故,就可获得“安全驾驶大师”线上勋章,并参与线上抽奖,有机会获得小米MlX Fold 4、小米Pad 6S Pro 12.4等众多奖品。
用心良苦的小米,不希望事故成为自己销量起飞路上的绊脚石。但客观来讲,事故频发的锅不应该全部让小米来背,较为年轻化的用户年龄结构以及其相对激进的驾驶风格、媒体与大众的高关注度同样可能是重要原因。
跑车“平替”,性价比是原罪?
2024年10月,江苏南通的一次小米车主持刀伤人事件,迅速冲上热搜,正式拉开了小米“麻烦缠身”的序幕。
一位23岁的小米SU7车主康某,在摩托车友微信群中约人出来“崩一下”,即比一比0-100的起步加速。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却遭到了群友的嘲讽,最终引发骂战,双方直接约了在一家机车主题咖啡店进行“线下PK”。
年轻气盛的康某没能忍住其他人的挑衅,在现场直接“红温”,不仅持刀捅了一位摩托车主,还驾车撞掉了咖啡店大门,并碾压了门口的一排摩托车。被捅伤者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酿成了一场巨大的悲剧。
虽然事后全网迅速将矛头对准了这场闹剧的“拱火者”,即最早在微信群中谩骂康某,并在现场不断挑衅羞辱康某的那位徐某,但不可否认,小米汽车在这场闹剧中也很受伤,众多“米黑”们抓住这个机会,制作了大量小米或雷军的表情包与视频,上演了一场网络狂欢。
2.78秒零百加速的SU7,本是其强大性能的最好诠释,却因此成为了被嘲讽的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卖的“太便宜了”——徐某嘲讽康某的起因,是认为开小米汽车的康某“太装”,认为SU7还没自己的摩托车贵。
这又是国人潜意识的一个怪现状,即面子思想的作祟,东西好不好不重要,你要想拿来显摆,首先它得足够贵,相信一位法拉利车主在摩托群约飙车,就断然不会发生被嘲讽的现象。
从这个层面上看,小米显得有些冤,本是将接近超跑级别的性能下放到了20万级别市场,让年轻人不再对跑车遥不可及,却不得不承受了大众的异样眼光。与之类似的还有本田思域,因其极大的改装潜力,成为了不少追逐“速度与梦想”年轻人的选择;在燃油车时代,福特野马也因为较低的门槛,成就了不少年轻用户的第一辆跑车“梦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品牌想要真正在大众层面,实现高端化领域对国外品牌的反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轻“米粉”,成为小米的“双刃剑”
从手机时代,小米就建立了牢固的“年轻化”标签,一方面是年轻潮流的设计和“发烧性能”,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能够承受的价格。
这一趋势也延续到了小米汽车身上。据国内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约80%的SU7车主为85后或90后,且大部分为“米粉”,多从事IT行业,是基于对小米或雷军的信任才购买小米汽车。
其中超过60%的车主未婚或者还未生育小孩,这部分车主对于车辆性能和加速有较高追求,也更容易在驾驶过程中出现激烈驾驶行为,如弹射起步、超速、频繁变道等。
不难得出结论,正是因为用户群体偏年轻化,才导致了小米汽车的事故发生频率更高,因为激烈驾驶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为,如同外卖员事故率极高一样;而小米迅猛的加速也很容易让年轻车主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无法及时作出准确的有效操作。
相较之下,蔚来和理想等品牌的事故报道率之所以远低于小米,或许也正是因为其车主大多为家庭用户,用车场景大多有家庭成员乘坐,同时自身已经过了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年龄,在驾驶过程中更为稳重。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米长期的品牌运营,建立了稳固的粉丝群体,“米粉群体”对于小米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这是小米能够在汽车市场快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在遭遇不利情况时无人撑场,往往演变成舆论危机,而忠实用户的发声,则往往能快速平息风波。
此前智己汽车对标小米时,因为标错小米SU7的参数,就遭遇了大量“米粉”的口诛笔伐,让品牌方不得不多次出面道歉。
正如同饭圈文化一样,数量庞大的“米粉”群体和“米黑”群体高度对立,也成为了中文互联网的特殊景象之一,虽然“米粉”为小米的口碑塑造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部分用户的言论也极易为品牌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微博等言论更为活跃的平台,但凡有关小米的信息,评论区很容易成为“米粉”和“米黑”的大型交战现场。此前SU7上市时,其与保时捷Taycan的外观相似度争议,就形成了高度割裂的局面:反对派不断强调是“赤裸裸的抄袭”、“国产品牌药丸”,而支持者则认为不构成抄袭,即使是抄袭也无所谓,毕竟“谁会介意自己的老婆长得像刘亦菲呢”。
网络上理性的支持并无不妥,但是现实中任何一次粗暴的驾驶,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也可能给小米汽车抹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请广大SU7车主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再给小米汽车抹黑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不管是小米手机的畅销,还是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背后都有着数量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身影。换句话说,小米既然吃到了年轻用户群体的红利,也必须承担年轻用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良言论是如此,激烈驾驶所导致的高事故率也是如此。
关于粉丝群体的“招黑”问题,其实在很多明星或者品牌上都会存在,越高的咖位,问题也越是突出,毕竟粉丝群体越庞大,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会越明显。
言论本应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汽车行业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粉丝一味的夸赞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极易造成对小米的“捧杀”。例如此前有媒体或KOL对小米汽车提出客观的批评建议时,会遭到部分“米粉”盲目地反驳甚至人身攻击,长此以往并不是件好事情,小米可能将失去听取真实用户声音和改进产品服务的机会。
雷军曾在2025跨年夜直播中曾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小米,尊重产业规律,估计也有着对“米粉”的潜在期望。
另一方面,近期小米汽车的事故之所以频频曝出,也来自于大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正如公众人物需要更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样,一个很小的错误也可能会被无限放大。
几年前的特斯拉也经历过与小米汽车一样的局面,因为事故频发受到广泛关注。据特斯拉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安全报告显示,开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特斯拉车辆,碰撞事故率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2023年1月至10月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特斯拉每百万辆起火率为5.15辆,低于比亚迪、广汽和吉利。
但这些并未阻挡特斯拉的事故更容易见诸报端,一方面是品牌的大众关注度更高,另一方面特斯拉本身保有量巨大,即使事故率并不算高,但乘以庞大的基数仍然是个不可小视的数量。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小米带着“顶流光环”闯入电车市场,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更为严格的审视和监管。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对于小米并不是一件坏事,近期的事故,无疑也是对小米的一种鞭策,反推其必须不断提升安全性能和保障,最终需要做得比其他品牌更好才行。
别忘了,小米即使是负面缠身的流量待遇,也是很多新汽车品牌想要的,毕竟不怕人讨论,就怕没人关注,不少车企都干过出“黑红也是红”的操作。
汽车市场的“新生”小米,虽然冲劲十足,但不代表根基就足够稳,在品牌与用户建设等很多层面,小米还得和老大哥华为多取取经,才有可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