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评论员 龙敏飞
近日,昆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剪纸和对联艺术”公益研学活动。2025年是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起始之年。昆明市博物馆凭借馆藏资源,深入挖掘并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博物馆里过大年”,如今渐成风尚。去年春节前夕,国家文物局就发文指导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要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8500余个。比如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策划推出“龙行龘龘”“飞龙在天”等一批生肖主题展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昆明市博物馆举办的公益研学活动,亦在延续这样的理念。
孩子们与家长一起体验写书法。云南日报记者 高吴双 摄
春节将至,“博物馆里过大年”备受关注,这自在情理之中。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说,“留住年味”已成大众的呼声,大家都希望有创新之举,让年味更浓、仪式感更足;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传承与弘扬“中国味”的春节是社会各方的共识,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均有自身的馆藏资源与馆藏优势,将其与春节创新性结合起来,可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
要实现群众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博物馆里过大年”大有文章可做,全省各个博物馆、纪念馆都可以借鉴性地开展好相关工作。
从内容上来看,全省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应发挥好自身的馆藏优势,结合实际开展好“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博物馆里过大年”是年俗文化变迁的写照,见证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在开展系列活动时,就应在内容上下足功夫,不仅要内容丰富,更要突出特色、优势,让人民群众乐于参与,并从中学到知识、获得启迪。
学生在剪纸展上专注了解剪纸艺术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云南日报记者 高吴双 摄
从形式上来看,开展好“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还应与数字技术充分结合。比如去年春节前夕,故宫博物院在“每日故宫”客户端上线馆藏龙文物专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龙年主题H5电子贺卡……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很多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体验“博物馆里过大年”。这对全省各个博物馆、纪念馆来说,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一边过春节一边共享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果。
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和谐共生。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实现博物馆、纪念馆馆藏资源与春节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为这个新春营造更加浓郁的节日氛围,更能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中国年”更有“中国味”,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苏宇箫)